水印文字
2019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 )
A.实验室实验法
B.自然实验法
C.教育心理实验法
D.观察法
答案: B
解析: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幼儿园教师常用的是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的。即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
2.下列关于儿童敏感期或最佳期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发展有关
B.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
C.不同年龄对学习和心理发展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性
D.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就不可以学习和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
答案: D
解析: 关键期:错过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3.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 )
A.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先于定向性注意的发生,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B.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先于定向性注意的发生,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C.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D.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答案: C
解析: 一、定向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二、无意注意的发生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
4.像图书馆对买进的图书分类登记,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书库里一样的记忆加工过程是( )
A.识记
B.保持
C.再现
D.再认
答案: B
解析: 像图书馆对买进的图书分类登记,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书库里一样的记忆加工过程是保持。
5.在幼儿园的同一个班上,同一年龄的两个孩子,经测验,甲的记忆广度为9,乙则只有5,可是平时学习成绩和一般动作水平,乙都比甲好,这表明,儿童记忆容量的增加在于( )
A.记忆广度的扩大
B.联系和组织识记材料的能力的发展
C.记忆范围的扩大
D.复述和背诵识记材料的能力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6.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是( )
A.注意
B.记忆
C.想像
D.语言
答案: C
解析: 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在学前儿童进行的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表演游戏等各种游戏活动中,想象都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7.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答案: D
解析: 再造想象:根据他人的语言描述或图形示意而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8.一个中班男孩对"夏景"的想象是:"小姐姐坐在河边,天热,她想洗澡。她还想洗脸,因为脸上淌汗。"这属于( )
A.经验性想象
B.情境性想象
C.愿望性想象
D.拟人化想象
答案: A
解析: 经验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思维经验来进行的。
9.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不断变化,变化的规律是( )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D.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答案: B
解析: 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不断变化,变化的规律是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10.在游戏中,儿童端起碗来比画一下,就算吃了饭了。这说明( )
A.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
B.思维解决的问题概括化
C.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复杂化
D.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
答案: D
解析: 儿童摆弄一种东西的同一动作会产生同一结果,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联系,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种动作,而这种动作已经可以说是具有概括化的有意动作。
11.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这体现了儿童动作发展的( )
A.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B.首尾规律
C.远近规律
D.大小规律
答案: B
解析: 首尾规律(最早出现的是眼、嘴部动作上肢动作、早于下肢动作)
12.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其两个基本特征是( )
A.分离性和同一性
B.分离性和积极性
C.同一性和积极性
D.积极性和选择性
答案: D
解析: 它是个性的动力系统,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它不仅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方向,而且还决定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13.现代教育的最要目标是促进儿童( )
A.社会性发展
B.体格发展
C.认知发展
D.个性发展
答案: A
解析: 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14.幼儿游戏中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说笑,互借玩具,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彼此间的交往也不密切,这是属于( )
A.联系性游戏
B.合作游戏
C.独立游戏
D.平行性游戏
答案: A
解析: 幼儿游戏中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说笑,互借玩具,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彼此间的交往也不密切,这是属于联系性游戏。
15.学前儿童感知觉等认识过程在出生后迅速发展,单纯的感知觉能力很快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这体现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
A.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B.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
C.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D.发展的整体性
答案: B
解析: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在一出生就有较快的发展,而有些方面则发展较慢。
二、名词解释 (每题3分,5题,共15分。)
1.不完全遗忘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遗忘是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不完全遗忘是能再认不能回忆。
2.想像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3.消极词汇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是指能理解但不能运用的词汇,实际上理解也是不深不透的。
4.压力感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是指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的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其困境,由此产生的情绪体验。
5.依恋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关系。
6.简述学前儿童听力的保护与培养的措施。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避免噪音污染:选购噪音小的家电,控制家电的音量和使用时间,教育孩子不要大声喧嚷,采用吸音设备,养花种草净化环境消除噪音。
(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儿童给提供可以发声的玩具,开展音乐活动。
(3)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注意语音的变化、语词声调的不同、表达语气的多样化、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
7.简述幼儿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发展特点的表现。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2)幼儿的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8.简述思维的发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产生质变。如知觉与记忆。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9.简述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情绪的社会化: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因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情绪的日益丰富包含两种含义: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和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情绪的发展与感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自我意识相联系。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10.试论述想像与学前儿童认知活动的关系。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想像依靠原有的表象。儿童的想像不是凭空产生的,要用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作为原材料,才可能进行。学前儿童的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来源于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2)想像和记忆密不可分。第一,想像依靠记忆。儿童想像时所依靠的原有表象,是过去感知的事物依靠记忆在头脑中保持下来的形象。第二,想像的发展有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儿童的想像越丰富、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儿童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也就越有利于儿童对识记材料的保持和回忆。
(3)想像和思维关系密切。想象过程的加工、改造可能符合客观规律,反映事物的本质。也可能脱离实际。那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想象,是思维的一种表现,称为创造性思维。
11.试论述儿童判断发展的趋势。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判断形式间接化,以直接判断为主,开始转向间接判断发展。如三岁儿童指着一个带红领巾的女孩说是“王老师的小姐姐”。年龄较大的幼儿就会说:“王老师的女儿。”
(2)判断内容深入化,儿童的判断首先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在幼儿期开始向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发展,也就是从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判断从反映物体的个别联系逐渐向反映物体多方面的特征发展。如对斜板上皮球滚落下来的原因,较小的幼儿认为是“(球)站不稳,没有脚”,以后逐渐准确化。
(3)判断依据客观化。幼儿从以对待生活的态度(“游戏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为依据,开始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较小的幼儿认为球滚下去的原因是因为“它不愿意呆在椅子上”。
(4)判断论据明确化。儿童起先没有意识到判断的根据,以后逐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判断依据,或以别人的论据作为依据。儿童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据,努力使自己的判断有合理的依据,对判断的论据日益明确,说明思维的自觉性,意识性和逻辑性开始发展。
12.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孩子给妈妈买礼物。小的孩子给妈妈买礼物,会按照自己的喜爱,给妈妈买玩具和食品,而大孩子则能想到妈妈喜欢什么而买适当的礼品。请结合上述的片段,分析:
(1)这反映了幼儿期儿童的移情能力随着什么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2)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除此之外,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还有哪些?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一)去自我中心化
(二)影响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①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如东方文化中强调群体和谐,因而赞扬亲社会行为。这种倾向使亚洲国家的人们重视在儿童早期就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从而为儿童的游戏和儿童之间的社会互动为孩子进入成人社会打下了基础。
②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电视是儿童学习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如观看亲社会节目的五六岁儿童不仅能懂得节日的特定亲社会内容,而且还能将其应用到其他情境。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要通过儿童具体的生活环境起作用,因为孩子是生活在具体的家庭和同伴环境中的。
①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对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第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系。民主家庭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②同伴的相互作用。同伴的作用不外乎模仿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