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19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自然环境下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的一种政策研究手段是( )。
A.实地观察法
B.内容分析法
C.德尔菲法
D.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答案: A
解析: 实地观察法是在自然环境下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的一种政策研究手段。实地观察法简便易行,适应性强,灵活性大,可随时随地进行,观察人员可多可少,观察时间可长可短,只要到达现场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因此,它是一种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调查方法。
2.公共政策学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概念是( )。
A.外围概念
B.边际概念
C.次级概念
D.首要概念
答案: C
解析: 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是指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次级概念的形成和使用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大量的次级概念直接来源于某一位学者的某一项公共政策个案研究,往往在概括公共政策的共同本质和揭示普遍规律上具有不成熟性,因此它们在这个学科的概念体系中的地位是不稳定的。
3.从经济方面把政策工具区分为供应、补贴、生产、管制四类的学者是( )。
A.邓恩
B.休斯
C.托马斯·戴伊
D.林德布洛姆
答案: B
解析: 休斯认为,政府干预大多采取经济手段,并从经济方面把政策工具区分为供应、补贴、生产、管制四类。
4.乡镇政权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针对本辖区的具体情况所做的决策被称为( )。
A.基本政策
B.部门政策
C.宏观政策
D.基层政策
答案: D
解析: 与地方政府的层级相一致,地方政策可划分为省政策、市政策、县政策、乡政策。鉴于处于最低层级的乡政府不具有政策制定的功能,或者说决策功能不完全,而基本上是执行政策,所以将乡政策从地方政策中划出,另称为“基层政策”。所谓基层政策,就是乡级政权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针对本辖区的具体情况所做的决策。
5.科珀等学者认为,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中的政策议程确立过程模型是( )。
A.外在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
D.三源流模型
答案: B
解析: 动员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政策议程的过程。该模型下的政策问题一般都能顺利地进入正式议程;但为了以后更好地执行该项政策,政府也需要将该问题提交公众议程加以讨论。在该模型下,政府领导人及其有关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考虑如何将政府正式议程中的政策问题提交到公众议程。该模型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中,在那里,政策问题通常都是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
6.社会保障政策属于( )。
A.政治政策
B.科技政策
C.社会政策
D.教育政策
答案: C
解析: 社会政策是指把分配过程范围内的各种弊害,采取立法及行政手段,以争取公平为目的而加以清除的国家政策。社会政策主要包括劳动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公共救助(社会救济)政策、弱势群体优惠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宗教政策、移民政策等。
7.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是( )。
A.机构—制度模型
B.集团模型
C.精英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答案: A
解析: 机构—制度模型是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人们常常将一项政策的有无、好坏与一定的政府机构—制度联系起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二者之间建立某种因果联系或相关性。机构—制度模型就是建立在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之上的一种分析模型。
8.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公共政策的( )。
A.消极性管制功能
B.积极性管制功能
C.消极性分配功能
D.积极性分配功能
答案: A
解析: 管制功能是通过政策的条文规定表现出来的。通常采取两种办法来设定政策的管制功能:①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②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
9.围绕某一政策议题或对政策方案某些论证进行辩护的做法被称为( )。
A.政策探究
B.政策审议
C.政策移植
D.政策采纳
答案: A
解析: 政策探究是指围绕某一政策议题或对政策方案某些论证进行辩护的做法。换言之,政策探究旨在为探究者的政策主张得到决策者的采纳,而申述自认为有力而充分的理由,并以这些理由对政策主张给予支持性的辩护。从公共政策学文献来看,政策探究主要用于检查政策前提的逻辑正确性,重点大都放在赞成或反对某一种政策方案的政策前提的正确性上。
10.在预测性评估方法中,公共政策分析人员根据目前的和历史的数据,来判断未来的社会状况的方法,属于( )。
A.定性预测
B.马尔科夫预测
C.外推预测
D.逆向推理
答案: C
解析: 外推预测是分析人员根据目前的和历史的数据,来判断未来的社会状况。这种方法是以实际资料和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为依据的,把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趋势延伸到未来,并根据各种外推的结果进行政策预测。外推预测通常以时间序列分析的某些形式为基础,对在不同时点上收集并按顺序排列的数值进行分析,就过去和未来的若干年变化的数量和频率提供总计量(平均值)。
11.政策执行系统之外人们的传统习俗、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等,属于政策的( )。
A.政治环境
B.自然环境
C.经济环境
D.文化环境
答案: D
解析: 文化环境主要是指政策执行系统之外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等。在效益、民主、公平等价值观念备受推崇的社会,政策执行一般能够更多地反映民意和公民参与程度,体现公平与公正并讲究效率等。在全能、管制、人治型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政策执行更强调权力统治。
1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悖于政策有效执行的( )。
A.民主原则
B.忠实原则
C.法治原则
D.创新原则
答案: B
解析: 忠实原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有利就执行,无利就变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都是有悖于忠实原则的,必然导致政策执行偏差乃至失败。
13.评估政策运作所需的社会条件及满足社会问题的程度等问题是( )。
A.政策成本评估
B.政策效益评估
C.政策需求评估
D.政策价值评估
答案: C
解析: 政策需求评估是评估政策运作所需的社会条件及满足社会问题的程度等问题,即评估社会组织或个体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政策来解决。政策需求评估是构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14.以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技术工具为手段来服务整个政策评估活动,这属于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中的( )。
A.事实标准
B.技术标准
C.价值标准
D.政治标准
答案: B
解析: 技术标准是以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技术工具为手段来服务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使评估活动建立在科学、客观与可信的基础之上。它常常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数量值和比率关系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收集和得出来的?处理这些信息用的是概率统计方法、科学预测方法、线性规划技术,还是系统科学方法?相关变量又是什么关系?实际生活中,需要根据政策评估问题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标准,以真实全面地反映评估对象的实际状况。
15.各级决策机关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上级机关一般不干预下级机关的决策活动的制度是( )。
A.分权制
B.集权制
C.首长制
D.独任制
答案: A
解析: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机关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上级机关无权干预下级机关的决策活动的制度。分权制的优点是,各级决策机构由于情况比较明了,获得信息较为准确,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决策,因而政策的针对性强。其缺点是,由于各级决策机关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分散决策,加大了政策协调的难度。
16.在保持现行政策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具体内容和目标、适用范围和时间所作的修改和订正的活动指的是( )。
A.政策的增删
B.政策的修正
C.政策的更新
D.政策的废止
答案: B
解析: 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要形式有三种:①政策的增删,是指在保持现行政策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具体内容和目标、适用范围和时间等进行增补和删减。②政策的修正,是指在保持现行政策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具体内容和目标、适用范围和时间所作的修改和订正。③政策的更新,是指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在遵循政策目标的前提下突破原有的政策框架,或者撤旧换新,或者从无到有,对现行政策的局部内容进行调整。
17.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是( )。
A.政策过程
B.具体政策
C.政策系统
D.政策一般
答案: D
解析: 政策一般是指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公共政策的概念、命题、理论,通常都是建立在对政策一般的认识之上的。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过程,是对政策一般的反映和摹写,是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般规律的阐释,因此它只能是一种逻辑过程。这种逻辑过程接近于事实过程,但绝不等同于事实过程。
18.在公共政策研究中,对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现有资料进行再研究的方法属于( )。
A.问卷调查法
B.参与观察法
C.无结构访谈法
D.二次分析法
答案: D
解析: 二次分析法是对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现有资料进行再次研究,即直接利用其他研究者的相关原始资料进行新的政策研究。二次分析法的主要程序是:确定新的政策研究主题;随后寻找合适的资料,包括原来的研究者所建立的某些变量、量表和指标,所使用的公式、概念和技术,只要研究需要并且没有错误,都可以直接使用;最后对资料进行再剖析和再发掘,得出新的结论。
19.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命题的学者是( )。
A.德洛尔
B.埃齐奥尼
C.西蒙
D.贝塔朗菲
答案: C
解析: 西蒙提出了决策者有限理性命题。因此,西蒙认为决策者在管理决策中是不可能达到最佳程度的,而只能是追求一种近似的优化途径,即“寻求满意”的管理决策和结果。最佳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完全理性化,而满意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有限理性化,后者才是现实的。
20.将公共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是( )。
A.多角度分析法
B.伦理分析法
C.假设分析法
D.层次分析法
答案: D
解析: 层次分析法是指将公共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这三种原因具体如下:①可能原因,是指一切有可能促使某种问题得以产生的因素。②合理原因,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或直接的经验为基础所探查出的,对问题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③可诉原因,是指可由政策制定者操控的原因。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构成政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主要有( )。
A.信息传播系统
B.政策咨询系统
C.政策监控系统
D.政策客体系统
E.政策评估系统
答案: ABCE
解析: 政策支持系统是指整合了公共政策、群体支援系统、指标管理系统、策略规划系统、专家系统、人工智慧及系统模拟诸领域所发展出来一套可以支援公共政策之规划、制定、执行、评估、模拟等功用的一套系统。政策支持系统一般由信息传播系统、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
2.邓恩从政策问题结构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三种类型,即( )。
A.结构优良
B.结构适度
C.结构完整
D.结构调整
E.结构不良
答案: ABE
解析: 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三种类型。具体如下:①在结构优良问题中,决策者人数较少,只有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仅有几个。决策者在政策方案的效用或价值方面,能够达成一致,这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政策目标的追求具有一致性。②结构适度问题,是指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映目标的一致性。但结果是不确定的,也无法加以计算,从而误差的概率无法估计。③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其效用无法达成一致,目标之间相互冲突。
3.公共政策对象具有的特点包括( )。
A.主观差异性
B.政策稳定性
C.政策规定性
D.主动性
E.受动性
答案: ACE
解析: 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以下特点:①政策规定性。政策执行是根据政策方案进行的,任何政策方案都包括关于政策对象的规定,都明确界定政策适用对象的范围。②受动性。一般说来,政策对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方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政策对象具有一定的主动性。③主观差异性。政策对象包括政策所涉及的个人、组织和集团。这些对象受自身利益、文化心理因素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呈现出主观差异性。
4.公共政策调整所具有的特点有( )。
A.动态性
B.渐进性
C.激进性
D.全面性
E.局部性
答案: ABE
解析: 公共政策调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渐进性。政策调整是随着政策的实施而不断进行的,它是对原有政策的修正和发展,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政策的稳定和延续。②局部性。政策调整的内容一般是政策系统当中的某个部分,可以是目标,也可以是方案;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③动态性。环境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这就要求政策系统要不断地作出调适,在发展中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5.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 )。
A.问题
B.目标
C.模型
D.评估标准
E.实施效果
答案: ABCDE
解析: 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①问题。政策问题作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基本要素,比技术问题、效益问题要复杂得多。②目标。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政策方案就无法拟制和评估。③方案。为实现政策目标,可设想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以及达到目标的步骤。对这些方法、手段、步骤进行系统表述的文本被统称为备选方案。④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化的描述。⑤评估标准。政策评估标准包括政治上、经济上、行政上、技术上的评估标准。⑥实施效果,是指谋求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综合成果。⑦环境。制约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所有外在因素被统称为环境因素。⑧信息。政策过程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采集、加工、传递、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输出—输入的过程。
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下级行政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 下级行政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和作用包括:
  (1)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
  下级行政人员通常是完成政策执行活动的主体力量。下级行政人员通过学习和领悟决策者制定的政策意图,将具体的政策、法规条文付诸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对政策对象进行宣传说服工作,办理执行事务,解决执行纠纷,对违法者进行处罚制裁,收集政策执行的反馈信息等。所有这些都是政策执行的重要环节,缺少了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政策目标最终将难以实现。
  (2)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
  公共政策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任何政策目标的实现最终都需要依靠政策执行人员来进行和完成。在现代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光有政策制定是不够的。下级行政人员作为“令”的主要执行者,如果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那么任何一项行政决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上级的命令、决策只是执行活动的开始,更重要的是下级行政人员的政策执行。可以说,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
  (3)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
  政策执行过程就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发生对象性关系的过程。作为行政执行主要主体的下级行政人员,其在行政执行中的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无不关系到政府形象的塑造。下级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能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积极主动,必然会赢得广大公众的认同、信赖、支持和拥护,从而使政府合法性地位更加巩固,也树立起政府在公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解析:
2.简述公共政策监控的主要功能。
答案: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主要功能体现在四个方面:
  (1)通过政策监控活动,使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拓宽人们参与的渠道,遵循科学决策程序,使政策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们的各种利益要求。
  (2)通过政策监控活动,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整合政策运行活动的各种力量,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潜能,提高政府效率,确保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性。
  (3)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在保证政策评估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实现政策评估的公正性,最大限度地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客观现实,体现政策评估活动的价值取向。
  (4)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实际情况,比较利弊得失,为政策调整活动确立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明确政策调整活动的方向。
解析:
3.简述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系统的基本功能。
答案: 公共政策间接主体系统的基本功能是:
  (1)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
  (2)提出公共问题。
  (3)影响公共政策制定。
  (4)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
  (5)填补政策直接主体所无法达到的空间。
解析:
4.简述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边界分析法。
答案: 边界分析法是指一种对公共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边界分析法往往有三个步骤:
  (1)饱和抽样,通过多重阶段的抽样尽可能广泛地获得利益相关人的饱和样本。
  (2)诱导性提问,以多种形式(如当面交谈、电话交谈等)诱导性地引出利益相关人对问题的各种不同陈述。
  (3)边界估计。随着被调查者所提出的新问题数量的变化,曲线就会呈现不同的走势,起初会直线上升,到了一定的阶段则呈现水平态势。我们要利用元问题边界变化的这一规律,逐步弄清问题的主要特征。
5.试述公共政策与法之同。
答案: 公共政策与法之同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在法治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与法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是相同的,即都是公共权力机关。换言之,政策与法都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其执行的。同样地,政策与法都是国家意志(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它们的权威性都源于国家合法地拥有强制力。
  (2)法和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即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标准。其规范作用都可分为五种:
①指引,包括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就具体的人和情况的指引,以及通过一般的规则就同类的人或情况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
②评价,是指根据既定的规范来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正当。
③教育,是指通过规范的实施而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发生影响。
④预测,是指根据既定的规范推测出当事者相互间将如何行为。
⑤强制,是指对违反既定的规范的行为进行制裁、惩罚。
  法和政策的社会作用都在于它们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3)在法治国家,法和政策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狭义的法即立法决策的制定都要有方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等必经的环节;这种程序大体上也适用于行政法规(即行政决策)和地方性法规(即地方政策)的制定过程。在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7年11月24日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4月21日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所规定的法的制定程序,我们同样可以视之为被称作“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这些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
解析:
6.试述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答案: 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辅助决策的咨询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为社会各界提供沟通信息、集中意见并进行表达的系统功能。
  (2)作为政策学知识的应用者和创造者,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探寻社会发展的方向,推动决策者的思想与知识更新。
  (3)作为评估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实践的信息,并从中不断地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改进政策的实施程序和工具,起着一种诊断社会机能和运行状态的作用。
  (4)作为人才成长、储备的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政策研究组织是知识精英荟萃之地,其存在和发展表现了知识界以其智力资源干预和介入社会政治生活的追求。
  (5)作为思想和知识传播机构,政策研究组织通过传播其思想和观点,对公众进行政策教育,使大众对公共政策有更全面、系统的了解。
7.严禁宣传“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  尽管教育部多年来对停止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现象三令五申,可此类炒作一直屡禁不止。炒作高考状元的现象是利益驱动的产物。以至于每年高考季后,连高考状元有何嗜好、有何特长,都成了竞相报道的猛料,连篇累牍、不绝如缕。
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长强调,严禁各地宣传“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严肃处理。此举体现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
  某中央媒体对教育部的这一最新举措进行了评论,认为在教育机会公平、教育条件公平、教育规则公平、教育质量公平、教育保障公平等教育资源的公平状态还存在很多问题的当下,炒作或者宣传高考状元本身就毫无意义。不但对教育资源相对欠缺乃至极度贫乏地区的孩子不公平,就是教育环境优越条件下出现的高考状元,过度关注也是伤害。
  (1)试述公共政策基本目标中的公平目标。
  (2)根据公共政策基本目标中公平目标的内涵,分析严禁宣传“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的必要性。
答案: (1)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一般包括公平、效率、自由和安全等四种。公平即每人或者每个群体都得到同样的利益。具体如下:
①就分配而言,公平会涉及三大内容:
a.从分配对象方面看,它涉及谁有权得到分配、不同层级如何分配、不同群体如何分配等问题。
b.从分配物来看,它涉及可分配物的范围多大、可分配物的价值如何等问题。
c.从分配过程来看,它涉及竞争机会是否平等、统计学意义上的平等分配过程、投票等政治参与机会平等问题。
②公平可以分为三种:
a.机会公平。每人都有同等的获取分配物的机会,但不保证每位最终都能得到。
b.分配公平。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分配物对于一定范围的人群是一样的,但对于该范围以外的人可能就不同。二是在不同的个体或集体之间是平等的,但对这些个体的背后或群体内部的每个人来说则可能并不平等。
c.最终状态公平。它会充分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偏好、实际需求和价值追求。例如,按需分配要实现的就是最终状态公平。
  (2)根据公共政策基本目标中公平目标的内涵,可以看出严禁宣传“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的必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目前,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等原因,我国教育在机会公平,分配公平,最终状态公平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育机会公平、教育条件公平、教育规则公平、教育质量公平、教育保障公平等问题上。
②高考状元未必是公平竞争的结果。宣传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往往会增加教育资源不公平。
③严禁各地宣传“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严肃处理,有助于教育回归本真,不使其在浮躁之风裹挟下误入歧途。
解析:
8.B市地铁项目被国家暂停  B市是我国西部地区某地级市。2016年9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复了B市修建地铁的报告,该地铁建设项目近期建设总投资为三百余亿元,绝大部分建设资金来源于目前最为流行的PPP模式。(PPP模式是指以公私合营为特征的一种融资和项目管理方式。该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社会主体提供建设项目所需要的部分资金。)
  然而,时属一年,刚刚动工三个月的B市地铁项目就被国家暂时叫停,因为来自更高层政府的意见是建议该项目审慎建设。
B市地铁项目暂停后,一批各地轨道交通类基建项目也相继停工。在有关政策精神的指引下,“大干快上”的地方轨道交通基建热,在中国被按下了暂停键。
  地方政府能否建设轨道交通,上马大规模基建类项目,应该与当地实际情况、财政收入的匹配度,以及所采用的借贷多少等金融状况密切相关。高层之所以叫停这股投资“基建热”,与防止地方财政风险的进一步加剧有关。尤其是针对那些地方财政收入与基建所需的资金总量不匹配、甚至完全背离且容易引发金融风险的项目。
B市地铁项目近期所需要的三百多亿元的项目投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PPP模式,这不仅为地方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也为未来发生金融风险埋下了隐患,同时与中央要尽快提振实体经济,关注金融风险的精神不符合。该项目的暂停是对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基建冒进的纠偏。
  (1)试述公共政策方案调整的含义。
  (2)试利用公共政策方案调整的原理,分析B市地铁项目为什么被国家暂停。
答案: (1)公共政策方案调整是指,在政策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认识到原定方案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而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些不足包括运行成本过高、运行条件过于苛刻、负面影响过大等。方案的调整要根据方案本身与实际情况的差距程度来进行相应的变更,基本可行的只要做一些局部的修订;如果与现实差距过大,则要做大幅度的调整甚至推倒重来,制定新的方案。
  (2)B市地铁项目之所以被国家暂停,主要有如下原因:
①当地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地铁的政策运行起来经济成本过高。与当地经济条件相比,运行条件显然过于苛刻。
②大部分建设资金来源于PPP模式,有可能引发地方未来的金融风险,与中央要尽快提振实体经济,关注金融风险的精神不符合。所以该政策负面影响过大。
③政策方案的调整要根据方案本身与实际情况的差距程度来进行相应的变更。该案例中,原政策方案与现实差距过大,需要做大幅度的调整甚至制定新的政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