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上海市高校教师资格《心理学概论》试题(网友回忆版)三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认为,智力包括的主要能力有( )。
A.5种
B.6种
C.7种
D.8种
答案: C
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认为,智力包括的主要能力有七种。
2.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信息加工的工程,即学习者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这是谁提出来的?( )
A.加涅
B.布鲁纳
C.斯金纳
D.维纳
答案: A
解析: 这一理论是加涅提出来的。
3.加大嗓门使课堂中学生安静下来是借助( )引起学生的注意。
A.刺激强度
B.刺激与环境中其他物体的差异
C.感知者的情感
D.感知者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加大嗓门使课堂中学生安静下来是借助刺激强度引起学生的注意。
4.“国际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辩识它,这是由于知觉的( )。
A.理解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答案: B
解析: “国际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辩识它,这是由于知觉的恒常性。
5.意志过程是( )。
A.决心一信心一恒心
B.信心一决心一恒心
C.恒心一信心一决心
D.决心一恒心一信心
答案: A
解析: 意志过程是决心一信心一恒心。
6.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如在早期未形成良好的依恋,完全可以在曰后进行弥补
B.依恋的形成与发展无所谓的关键期
C.依恋是儿童特殊时期的情绪活动,与成人的情绪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
D.依恋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情绪发展的稳定和健康,还会影响到成人后的社交、心理健康及同子女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 依恋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情绪发展的稳定和健康,还会影响到成人后的社交、心理健康及同子女的关系。
7.认知发展到( )儿童才开始具有守衡。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远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 C
解析: 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才开始具有守衡。
8.天才的形成因素中,除了要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外,还需要有( )。
A.经济条件
B.主观努力
C.身体因素
D.父母的高智商
答案: B
解析: 天才的形成因素中,除了要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外,还需要有主观努力。
9.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 )的过程。
A.截然相反
B.互不相关
C.辨证统一
D.互为矛盾
答案: C
解析: 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辨证统一的过程。
10.下列有关人的发展的阐述哪一条是正确的( )。
A.发展无规律可寻
B.发展是指儿童、青春期的身心变化
C.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变化
D.发展主要是指心理方面的有规律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变化。
11.一般而言,辨别严重的精神障碍最主要的症状指标是( )。
A.无自知力、幻觉、妄想等
B.行为异常、幻觉、妄想等
C.行为异常、情绪异常、失眠等
D.行为异常、情绪异常、思维异常等
答案: B
解析: 一般而言,辨别严重的精神障碍最主要的症状指标是行为异常、幻觉、妄想等。
12.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
A.语言学习
B.犯罪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答案: D
解析: 岗前培训于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是个体为成功地扮演所期望的社会角色而获得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的过程。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因个体需承担多种社会角色,或为了职业变换、向上层社会流动和适应社会变迁而显得必要。学习专业技能是其内容,但更重要的是习得社会价值观,形成自我概念和适合于未来角色的各种观念。在现代社会里,是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
13.二因素智力理论认为可能存在有第六种特殊因素,它是( )。
A.想象速度
B.反应速度
C.智力速度
D.思维速度
答案: C
解析: 二因素智力理论认为可能存在有第六种特殊因素,它是智力速度。
14.心理过程包括( )。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答案: D
解析: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5.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 )。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答案: D
解析: 注意的转移:指人根据任务的需要,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16.根据回忆时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 )。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答案: D
解析: 按回忆时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7.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 )。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答案: A
解析: 荣格提出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
18.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答案: A
解析: 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
19.根据皮亚杰理论,儿童思维具有灵活与平衡的特性发生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 C
解析: 根据皮亚杰理论,儿童思维具有灵活与平衡的特性发生在具体运算阶段。
20.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答案: B
解析: 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发现法。
21.强调学习主动性、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知识结构的理论是( )。
A.行为主义理论
B.认知主义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
答案: C
解析: 强调学习主动性、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知识结构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
22.当我们遇到一个北方人,马上就可能推断他是一个大方、豪爽的人,这种认知上的偏差是(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答案: D
解析: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是刻板印象。
23.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 )。
A.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培训
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答案: C
解析: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强调活动性,适合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
24.下列哪一种研究最好采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 )
A.儿童学习中文的能力
B.儿童语言的发生问题
C.电视与暴力行为的关系
D.4岁儿童与8岁儿童的社交能力研究
答案: B
解析: 儿童语言的发生问题最好采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
25.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应付美国师资缺乏状况,斯金纳设计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是( )。
A.教学机器
B.掌握教学法
C.先行组织者
D.CAI
答案: A
解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应付美国师资缺乏状况,斯金纳设计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教学机器。
26.社会影响就是由于社会压力的存在,而使个人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朝( )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A.社会不认可
B.不利于社会发展
C.违反社会规范
D.社会占优势
答案: D
解析: 社会影响就是由于社会压力的存在,而使个人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27.学会弹风琴的人,再学会弹钢琴就会容易些,这是由于( )。
A.定势的作用
B.原型启发的作用
C.迁移的作用
D.注意的转移
答案: C
解析: 学会弹风琴的人,再学会弹钢琴就会容易些,这是由于迁移的作用。
28.作为主体的我之所以得以发展,主要是由于儿童具备了( )。
A.自尊心
B.竞争的能力
C.反思能力
D.想象能力
答案: C
解析: 作为主体的我之所以得以发展,主要是由于儿童具备了反思能力。
29.瑟斯顿的群因素说现在可以称为( )。
A.群因一一般因素理论
B.共同因素说
C.群体因素说
D.普通因素说
答案: A
解析: 瑟斯顿的群因素说现在可以称为群因一一般因素理论。
30.社会测量法主要是通过( )的方式来收集具体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结论。
A.人际关系图
B.向群体成员提问题
C.参照测量法案
D.群体成员互相打分
答案: B
解析: 社会测量法主要是通过向群体成员提问题的方式来收集具体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结论。
31.“学者大要立志”,“学者须是立志”,由( )提出来的,它说明了意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A.荀子
B.葛洪
C.朱熹
D.颜元
答案: C
解析: “学者大要立志”,“学者须是立志”,由朱熹提出来的,它说明了意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32.学习是多阶段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 )。
A.言语记忆
B.形象记忆
C.长时记忆
D.动作记忆
答案: C
解析: 学习是多阶段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3.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为( )。
A.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兴起
B.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C.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D.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答案: B
解析: 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34.早期“程序教学”的设计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是( )。
A.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答案: A
解析: 早期“程序教学”的设计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是行为主义。程序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典型代表。所谓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学习自我教学性材料(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20世纪60年代早期,程序教学运动像一股旋风席卷了美国教育界。其创始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却是斯金纳。F·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曾给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广泛影响。
35.中国古人认为情绪情感影响身体,怒伤( )。
A.心
B.肝
C.脾
D.肺
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人认为情绪情感影响身体,怒伤肝。
36.孔子说:“力行而近乎仁”,这体现的德育心理思想是( )。
A.实践是品德学习的重要途径
B.品德是先天的
C.品德与实践无关
D.品德是后天形成的
答案: A
解析: 孔子说:“力行而近乎仁”,这体现的德育心理思想是实践是品德学习的重要途径。
37.印象是认知者以( )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
B.自己心理特征
C.自我感觉
D.自我标准
答案: A
解析: 印象是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38.下列选项中不是印象具有的特点的是( )。
A.直接性
B.间接性
C.稳固性
D.综合性
答案: A
解析: 印象具有间接性、稳固性、综合性三大特点。
3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侵犯性行为具有的特点是( )。
A.是有意识、有意图的行为
B.是外显行为
C.是伤害他人的行为
D.是无意的行为
答案: D
解析: 侵犯性行为具有的特点有:是有意识、有意图的行为;是外显行为;是伤害他人的行为。
4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心理学研究方法层次的是( )。
A.方法论
B.具体研究方法
C.研究对象
D.研究技术
答案: C
解析: 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研究技术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
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1.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是( )。
A.立志
B.笃信
C.有恒
D.勤奋
答案: ABC
解析: 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是立志、笃信、有恒。
2.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 )。
A.家庭
B.学校
C.伙伴群体
D.大众传媒
答案: ABCD
解析: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大众传媒。
3.社会认知的要素有( )。
A.认知者
B.印象
C.被认知者
D.认知情境
答案: ACD
解析: 社会认知的要素有认知者、被认知者和认知情境。
4.印象具有( )三大特点。
A.直接性
B.间接性
C.稳固性
D.综合性
答案: BCD
解析: 印象具有间接性、稳固性、综合性三大特点。
5.印象形成有( )三种模式。
A.累加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递减模式
答案: ABC
解析: 印象形成有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三种模式。
6.常见的归因偏差有( )。
A.基本归因错误
B.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
C.防御性归因偏差
D.首因效应
答案: ABC
解析: 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防御性归因偏差。
7.改变态度的常用方法有( )。
A.劝导宣传法
B.群体影响法
C.活动参与法
D.角色扮演法
答案: ABCD
解析: 改变态度的常用方法有劝导宣传法、群体影响法、活动参与法、角色扮演法。
8.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 )。
A.熟悉性
B.相似性
C.互补性
D.对等性
答案: ABCD
解析: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熟悉性、相似性、互补性、对等性。
9.社会认知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偏差有( )。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主观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答案: ABD
解析: 社会认知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偏差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10.爱情包括( )三种基本成分。
A.亲近
B.激情
C.承诺
D.友情
答案: ABC
解析: 爱情包括亲近、激情、承诺三种基本成分。
11.侵犯性行为具有的特点有( )。
A.是有意识、有意图的行为
B.是外显行为
C.是伤害他人的行为
D.是无意的行为
答案: ABC
解析: 侵犯性行为具有的特点有:是有意识、有意图的行为;是外显行为;是伤害他人的行为。
12.认知策略是学生用来指导自己( )的能力。
A.注意
B.学习
C.记忆
D.思维
答案: ABCD
解析: 认知策略是学生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的能力。
13.桑代克总结出了几条主要的学习规律,即(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分配律
D.准备律
答案: ABD
解析: 桑代克总结出了几条主要的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态度
答案: ABC
解析: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5.一般来说,属于智力因素有( )。
A.记忆
B.兴趣
C.思维
D.信念
答案: AC
解析: 一般来说,属于智力因素有记忆和思维。
16.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 )。
A.家庭问题
B.生活危机
C.财务问题
D.生涯发展
答案: ABC
解析: 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家庭问题、生活危机、财务问题。
17.按照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 )。
A.生理性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成长需要
D.健康需要
答案: AB
解析: 按照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
18.遗忘可能是由( )造成的。
A.脑病变
B.消退
C.提取障碍
D.动机性抑制
答案: BCD
解析: 遗忘可能是由消退、提取障碍、动机性抑制造成的。
19.有关社会距离测量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要用来揭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B.这种方法有波加杜斯首创
C.是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向群体成员提问题的方法来收集具体资料
答案: CD
解析: 苏联的参照测量法才是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向群体成员提问题的方式来搜集具体资料是社会测量法。
20.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两类( )。
A.生理需要
B.缺失需要
C.心理需要
D.生长需要
答案: BD
解析: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缺失需要和生长需要两大类。
21.“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具有普遍性,但对应于具体年龄段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个体差异。每一阶段所具有的独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而且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皮亚杰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哪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
A.不平衡性
B.连续性和阶段性
C.差异性
D.定向性和顺序性
答案: BCD
解析: “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体现了顺序性与定向性,“但对应于具体年龄段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个体差异”体现了差异性,“每一阶段所具有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体现了阶段性与连续性。
22.下列哪些例子证实了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 )。
A.儿童的思维发展从动作到表象再到抽象
B.儿童先会叫“爸爸”、“妈妈”,后分清什么是“男、女”
C.学校总是要到中学才教物理、化学
D.儿童的道德发展前后经历了“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和“后世俗水平”几个阶段
答案: ABD
解析:
23.依恋的标志是( )。
A.啼哭
B.害怕
C.陌生人焦虑
D.分离焦虑
答案: CD
解析: 依恋的标志是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
24.群体决策的优点有( )。
A.在群体决策中,可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B.集体讨论时可形成一个相对宽松的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启发与相互沟通
C.实施时容易得到群体成员的支持
D.避免决策出现极化现象
答案: ABC
解析: 群体决策的优点有:在群体决策中,可激发个体的创造力。集体讨论时可形成一个相对宽松的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启发与相互沟通。实施时容易得到群体成员的支持。
25.良好的复习策略是( )。
A.学习完成后在最短时间内复习
B.利用整块时间集中复习
C.学习一门课程的前后不学习相似的其他课程
D.考试前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答案: ACD
解析: 良好的复习策略是:学习完成后在最短时间内复习。学习一门课程的前后不学习相似的其他课程。考试前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26.信念具有不同于迷信的特征是( )。
A.独立性
B.正确性
C.科学性
D.自觉性
答案: AD
解析: 信念具有不同于迷信的特征是独立性和自觉性。
27.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儿童认知发展意味着( )。
A.认知结构的容量有所扩大
B.加工策略的掌握
C.信息加工更为充分有效
D.童思维更像一台计算机
答案: ABC
解析: 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儿童认知发展意味着认知结构的容量有所扩大;加工策略的掌握;信息加工更为充分有效。
28.体现情境认知教学理论思想的正确描述有( )。
A.知识是嵌于实践之中的
B.书本知识的学习是无效的
C.书本知识与情境知识是对立的
D.教学应尽可能为学习提供真实情境学习的机会
答案: AD
解析:
29.印象形成的模式有( )。
A.减法模式
B.累加模式
C.平均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答案: BCD
解析: 印象形成的模式有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30.个性倾向性主要有( )。
A.兴趣
B.需要
C.动机
D.智力
答案: ABC
解析: 个性倾向性主要有兴趣、需要、动机等。
三、判断题 (请根据题目内容判断对错。)
1.学生的认知在某些情况下是情景化的。(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情境认知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是情境化的,不能脱离复杂的社会情境而独立存在。
2.问题解决过程需要不断扩大问题空间,最终过渡到目标状态。(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问题解决被看成是对问题空间的探索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需要不断缩小问题空间,最后由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过渡。
3.如果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出现失误,则活动目标不再指向目标状态。(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问题解决是目标指向性的活动。在问题解决这一认知过程中,问题解决者需要克服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障碍,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失误,但活动目标师者指向目标状态。
4.学生对问题情景的审题实际上就是认知问题和任务。(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5.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指人在青春期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过程。(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个体社会化过程是个终生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各个时期。
6.社会化是老一代把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传递给下一代的单向的不可逆过程。(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也可以由年轻一代将新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等传递给年老一代。
7.个体的自我约束来源于个体的自我修养。(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8.个体的行为是建立在态度形成的基础上的。(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社会环境中注意何种对象,决定着人们怎样对对象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
9.同化时期的态度转变取决于个人与他人,与团体的关系。(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10.反向社会化指的是个体的反社会倾向。(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将新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等传递给年老一代。
11.人在形成了个性之后,就可以开始社会化过程了。(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和一定的社会条件的作用下,伴随着社会化的过程而进行的。简而言之,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12.在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暗示往往无法实现。(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在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由于双方都没有主动的意愿,暗示往往无法实现。
13.学习动力缺失的最主要表现是学习困难。(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学习动力缺失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厌学。
14.自我意识先于个体社会化产生而发展。(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自我意识是伴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5.自信、自满、自卑都属于自我评价。(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自信、自满、自卑都属于自我体验。
16.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对认知对象的认知一般仅限于对其外表的认知。(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如果是陌生人,认知者对认知对象的认知一般仅限于对其外表的认知;而如果是熟人,那么对于认知对象的认知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外表,还会参考他的其他有关信息,将认知活动深入到他的内在本质与个性深处。
17.相似性和互补性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18.在对他人性格进行认知时,一般人倾向于认为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反的性格。(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人们常常倾向于对于他人作出与自己相似的假设。
19.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对他人和他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认知。(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指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以及对他人和他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认知。
20.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适应状态。(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21.印象形成过程中,在对他人心理特征的信息进行选择时,通常存在晕轮效应。(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由于晕轮效应的作用,人们在社会认知中,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貌、衣着与动作等外在的特征来来对他人进行认知。因此,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在对他人心理特征进行选择时,不会存在晕轮效应。
22.在对他人社会信息进行选择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按照具有社会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他人进行分类,以明确自己的行为方向。(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在对他人心理特征信息进行选择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按照具有社会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他人进行分类,以明确自己的行为方向。
23.当态度的三要素发生矛盾时,认知要素往往起决定作用。(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系统。当态度的三要素发生矛盾时,情感要素往往起决定作用。
24.依从是一时性的,它不可能导致整个态度的真正转变。(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顺从是一时性的,它不可能导致整个态度的真正转变。
25.自我管理问题是大学新生重要的问题之一。(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26.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综合、评价六级层次,从低层到高层,认知要求和水平不断提高。
27.教学效能感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之一。(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积极的教学信念,包括教师对教学关系、教育与学生的认识和态度,以及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与能力的认识与信念。
28.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群体成员往往与其他成员进行相同的互动以形成相同的关系。(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群体成员并不是与其他成员进行相同的互动,形成相同的关系,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有选择地与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交往。
29.模仿是最基本的人际交流与人际互动的方式。(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暗示是最基本的人际交流与人际互动的方式。
30.伦吉尔曼发现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表现得更好,即称为旁观者效应。(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扎荣茨认为,有些人当有他人在场上时,速度更快,工作效率更高,这叫做观众效应。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一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如心理学家伦吉尔曼发现,拔河队员越多,每个队员拉绳时用力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