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网友回忆版)五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其气质类型型为(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症
答案: C
解析: 现代心理学沿用了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和古罗马医生盖伦的观点,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巴甫洛夫高级神经类型学说四种神经活动对应于四种气质类型。故答案为C。
2.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之为( )。
A.迁移
B.正迁移
C.顺向迁移
D,前摄抑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熟能生巧”等指的都是学习迁移现象。故答案为A。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种直观手段称之为( )。
A.实物直观
B.言语直观
C.模象直观
D.想象直观
答案: C
解析: 模象直观是以事物的模拟性形象作为对象的直观活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种直观手段称之为模象直观。
4.心理学家经过试验研究表明:教师如能对学生热情相待,寄予较高的期望,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和水平发展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 )。
A.“自己人”效应
B.好感效应
C.威信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答案: D
解析: 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故答案为D。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
A.教师教学
B.教师教育
C.学生学习
D.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
答案: D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心理学规律。故答案为D。
6.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华生
B.艾森克
C.罗杰斯
D.弗洛伊德
答案: D
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学派创始入,罗杰斯是入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艾森克从事特质理论研究,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故答案为D。
7.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
A.认知接受说
B.认知发现说
C.尝试错误说
D.社会学习理论
答案: D
解析: 社会学习心理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故答案为D。
8.元认知是指( )。
A.认知策略
B.认知方法
C.认知风格
D.对认知的认知
答案: D
解析: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实质是描述了人类自我意识在认知、调节上的一种功能,活动对象是认知过程。所以说它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故答案为D。
9.运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是( )。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罗杰斯
D.华生
答案: B
解析: 科尔伯格研究方法主要是“两难故事法”,设计的每一个故事情境中都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矛盾冲突,要求被试进行讨论并做出选择。故答案为B。
10.奥苏泊尔积极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以为主要形式。( )。
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B.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C.机械的接受学习
D.机械的发现学习
答案: A
解析: 奥苏泊尔积极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要形式。答案为A。
说明:本题题干这句话在旧版教材可以直接找到,但新教材没有这句话,因此旧教材对考试也是比较重要的。
二、填空题 (-)
1.简述学习的概念及类型。
答案: ①学习概念:一般而言,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②学习类型:根据学习主体不同,学习可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可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根据学习方式不同,学习可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解析:
2.简述大学生情绪情感的特征。
答案: ①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②丰富性和狭隘性并存;③强烈性与敏感性并存;④外显性与内隐形并存。
解析:
3.高校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内部途径。
答案: 教学观摩、微格教学、教学反思、科学研究、终身学习。
解析:
4.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案: 问题表征、情绪状态、动机强度、定势作用、功能固着、原型启发。
解析:
5.简述学习动机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答案: 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促进关系,而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学习动机以增强学习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另一方面,所学到的知识引起的愉快感、成就感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解析:
6.简述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条件。
答案: 第一,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二,具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以及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第三,具有端庄的仪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第四,具有正确的学生观;第五,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解析:
7.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
答案: (1)灵活运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等多种直观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三种直观形式必须互相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
①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使学生清晰的感知到,教学中要注意音量、板书、教具、光线等条件的适宜程度):
②差异律(是对象与背景之间差别的知觉规律,教学中要力求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使感知对象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
③活动律(活动的对象更易被感知,要注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
④组合律(感知对象在时空上接近、形态上相似都容易被知觉为一组对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板书的布局,便于学生的整体知觉);
⑤对比律(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能使学生对它们的差异感知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
解析:
8.试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教学。
答案: (1)“为迁移而教”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即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不同情境都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了解影响迁移的条件,也要以此为根据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2)教师的具体做法是:第一,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第二,积极进行心理准各;第三,科学选择教学内容;第四,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第五,改进教材呈现方式;第六,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
解析:
9.试述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的特点。
答案: (1)自我认知全面,自我同一性的得到发展。
(2)智能结构健全,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情绪情感饱满适度,生命意义感到提升。
(4)社会适应较好,社会化程度得到增强。
10.张老师是新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上了数周课后,他主动听取学生对其教学的意见,学生对张老师的教学作了总体上的肯定后,也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反映:张老师上课声音偏低,上课时电风扇又有噪音,后面的学生听不清楚,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PPT上的字体偏小,文字、图表色彩与背景对比小,看不太清楚。——希望以后老师改进。
(1)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讲解和PPT的呈现哪些方面不符合感知规律?
(2)你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讲解和PPT的制作应作哪些方面的改进?
答案: (1)张老师上课声音偏低、PPT字体偏小不符合强度律。图片色彩与背景对比小不符合差异律。
①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中,音量太低,学生会听不见或听不见;音量太高会造成学生疲劳,降低教学效果。
教师板书字体、直观教具等大小要适当,以便学生看得见、看得清,教室要有充足要有足够的光线,光线太暗既影响学生感知的清晰度,也有损学生的视力。
②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一般来说,二者差异越大,越容易使对象从背景中被区别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材料内容和性质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2)张老师应该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首先,张老师上课声音要适中,能让学生清晰的听到,并且注意维持班级纪律,不让学生乱讲话,如果张老师声音天生就比较小,可以采取扩音设备,扩大自己的声音音量。其次,做PPT字体尽量大一些,要让学生看得见,看得清楚,图标文字色彩等搭配要注意有差异,让被感知的对象容易被区别出来。
三、简述题 (-)
1.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答案: 自我实现需要
解析: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塞现需求五类。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答案: 道德意志
解析: “四分法”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3.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这被称为( )。
答案: 学习策略
解析: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这被称为学习策略。
4.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内容上可分为生理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
答案: 社会自我
解析: 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内容上可分为生理的自我、社会自我、心理的自我。
5.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现有水平”和“经努力可达到的水平”两种,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之为( )。
答案: 最近发展区
解析: 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现有水平”和“经努力可达到的水平”两种,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6.知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 )的应用。
答案: 知识理解
解析: 知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
7.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导致个人活动效率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 )。
答案: 社会懈怠作用
解析: 所谓社会惰化作用,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8.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 )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答案: 情绪情感过程
解析: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它们从不同角度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9.对学业成败的原因进行推论解释称之为( )。
答案: 归因
解析: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10.提倡广泛使用发现法进行教学的美国学者是( )。
答案: 布鲁纳
解析: 发现法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