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江苏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网友回忆版)四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始于()。
A.18世纪末
B.19世纪初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答案: B
解析: 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可从19世纪初算起。1810年的柏林大学首开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
2.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或阶段,即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
A.评价结果
B.评价经验
C.编辑教材
D.整合经验
答案: A
解析: 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1)确定目标;(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
3.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活动职能之一,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的大学是()。
A.柏林大学
B.约翰普金斯大学
C.威斯康星大学
D.弗吉尼亚大学
答案: A
解析: 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活动职能之一,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的大学是柏林大学。
4.在西方国家的高等学校内部,存在两种主要权利,即()。
A.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
B.教师权利与学生权利
C.政党权利与学术权利
D.教授权利与学生权利
答案: A
解析: 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
5.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010归因于教育。这一结论的提出者是()。
A.贝克尔
B.范海斯
C.丹尼森
D.舒尔茨
答案: D
解析: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6.大学这种组织形式的首要特征是()。
A.专业性
B.学术性
C.多学科性
D.严密性
答案: B
解析: 大学这种组织形式的首要特征是学术性。
7.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短学程化、场所多样化和()。
A.小规模化
B.综合化
C.大规模化
D.融合化
答案: A
解析: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短学程化、场所多样化和小规模化。
8.高校专业具有“双重性”,即学科性和()。
A.教育性
B.规范性
C.职业性
D.指令性
答案: C
解析: 高等学校专业具有双重性质:职业性和学科性。
9.“习明纳尔”在性质上类似于常规的()。
A.练习法
B.讲演法
C.安全教学法
D.讨论法
答案: D
解析: 习明纳尔法在性质上类似于常规的讨论法,但是,又与讨论法有不同之处。
10.在西方,首开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
A.巴黎大学
B.康奈尔大学
C.波恩大学
D.柏林大学
答案: D
解析: 在西方,首开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柏林大学。
二、填空题 (-)
1.简述大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
答案: (1)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2)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3)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4)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5)面对的压力较大;(6)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解析:
2.简述教师教学评估的基本要素。
答案: (1)教学准备程度;(2)教学态度;(3)教学方法;(4)教学内容;(5)教学效果。
解析:
3.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方式?
答案: (1)活动方式;(2)能力方式;(3)文化方式;(4)过程方式。
解析:
4.简述教育民主化运动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答案: (1)扩大高等教育机会;(2)调整教育结构;(3)改革高等学校入学制度。
解析:
5.简述高校科研计量评价的优缺点。
答案: 优点:(1)相对比较客观公正,较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2)便于在高校系统乃至国家范围内做统计,提高了科研管理的效率;(3)为研究者检索资料提供了方便途径。
缺陷:因为它注重于成果的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忽略了科研的复杂性和人的能动性。
特别是在某些政策对数量的误导之下,导致了重数量轻质量的偏颇,甚至导致对科研的粗制滥造和学术腐败。
6.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高校教学过程特点的理解。
答案: (1)专业性。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是以专业作为基本教育单位而进行的,是通过学习专业性的问接经验而实现的,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展开的。
(2)独立性。
就师生双边活动的关系而言,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又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过程。
(3)创造性。
就认识活动的结果来说,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还是一个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活动,有所研究有所创造的过程。
(4)实践性。
从教学过程完成之后与社会实践阶段的衔接关系来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引领学生从学习阶段转向社会实践阶段的过渡,是帮助学生将高度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活动并改造世界的过程。
解析:
7.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案: (1)科学技术影响高等教育内容;
(2)科学技术影响高等教育手段;
(3)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新的高等教育职能的产生,拓宽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4)科技进步改革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5)科技进步促使高等学校强化科学研究;
(6)科技发展强化了高等院校与产业的联系;
(7)科技进步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营造了理想的社会氛围。
解析:
8.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试分析高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并请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 (1)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①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②高等学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③注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级差异和专业特点;④充分利用教学条件;⑤与教学内容相适应;⑥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等。
(2)①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②师生双方在教学方法体系中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③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解析:
9.人们传统称谓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0千米的一条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
它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如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
请结合以上材料,从高校的职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高校具有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一方面,高等学校通过技术服务,解决经济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革新、设备改造、科学管理等问题,提高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高校还将某些新科学、新发现直接转化为技术,引发新的产业,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结构与模式。
(2)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①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②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③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信息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④设备开放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三、简答题 (-)
1.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有三大专业,即法学、医学和()。
答案: 神学
解析:
2.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是()。
答案: 壬寅学制
解析:
3.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开启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先河。
答案: 京师同文馆
解析:
4.各国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大体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高考选拔制,另一种()。
答案: 资格证书制
解析:
5.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制度是()。
答案: 绩点制
解析:
6.高校科研评价,现在世界各国大部分都采用()和同行评价两种方式。
答案: 计量评价
解析:
7.“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发展到()。
答案: 社会服务(服务社会)
解析:
8.高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答案: 专业基础课程
解析:
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1条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制度。
答案: 教育职员
解析:
10.从组织内部权力配置关系来看,“美国模式”是()为主导的高等学校权力模式。
答案: 以行政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