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21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法学》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行政活动的主体是( )。
A.国家立法机关
B.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
C.国家军事机关
D.国家审判机关
答案: B
解析: 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行政活动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行政活动的范围逐步扩大,现代行政已不限于管理国家事务,还越来越广泛地管理公共事务。行政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行政活动的方法和手段是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
2.行政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 )。
A.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B.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C.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D.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答案: C
解析: 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主体和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行政主体之间原则上不能相互约定权利义务,不能自由选择权利和义务,而必须依据法律规范取得权利并承担义务。
3.下列不属于行政权的特点的是( )。
A.裁量性
B.强制性
C.单方性
D.获利性
答案: D
解析: 行政权与其他国家权力和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权利不同。相对于其他国家权力而言,它具有裁量性、主动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相对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权利而言,它则具有强制性、单方性和优益性等特点。行政权无获利性。
4.行政复议属于( )。
A.行政司法权
B.行政命令权
C.行政立法权
D.行政执行权
答案: A
解析: 行政司法权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指行政主体作为某项纠纷的第三人,对当事人双方的纠纷进行调解、仲裁、裁决和复议的权力。换言之,行政调解权、行政仲裁权、行政裁决权和行政复议权总称为行政司法权。
5.下列不属于公务员身份判断要素的是( )。
A.履行公职
B.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C.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D.考试录用
答案: D
解析: 我国《公务员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根据该条规定可知,公务员身份的判断要素包括:①依法履行公职;②纳入国家行政编制;③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6.下列属于行政行为的是( )。
A.某教育局向某公司购买办公用品
B.某公安局对闯红灯的行人张某进行警告
C.某市气象局发布气象预报
D.某市统计局发布统计数字
答案: B
解析: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或履行行政职责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B项,公安局对行为进行警告,属于行政处罚行为。A项,教育局购买办公用品,不是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CD两项,气象局发布气象预报和统计局发布统计数字的行为不具有行政法律意义,不会产生行政法律效果,不属于行政行为。
7.下列不属于行政行为效力的是( )。
A.公定力
B.拘束力
C.执行力
D.经济力
答案: D
解析: 行政行为成立便对相对人和行政主体等产生法律上的效力,具体包括:①公定力,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一经作出,不论其实质上是否合法,都具有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②确定力,指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改变)力,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和不可争辩的效力;③拘束力,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有关人员或组织所产生的法律上的约束效力,有关人员和组织必须遵守、服从;④执行力,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必须自觉履行相应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的一方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的效力。
8.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的机关是( )。
A.中共中央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答案: B
解析: 根据《立法法》第9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授权机关有权撤销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授权范围或者违背授权目的的法规(这里的法规当然包括行政法规),必要时可以撤销授权。
9.下列关于行政许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行政许可是依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
B.行政许可原则上是不利行政行为
C.行政许可一般为非要式行政行为
D.行政许可的主体为特定主体
答案: D
解析: 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许可的主体为特定主体;②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③行政许可原则上是一种授益性行政行为;④行政许可决定具有多样性;⑤行政许可一般为要式行政行为;⑥行政许可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是指许可的申请、审查、批准以及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的总和。
10.颁发居民身份证是( )。
A.对能力或资格的行政确认
B.对身份的行政确认
C.对事实的行政确认
D.对法律关系的行政确认
答案: B
解析: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其中,对身份的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对相对人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的确认。如颁发居民身份证、学历和学位证书、烈军属和优抚对象的证明,等等。
11.下列关于行政征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行政征收是无偿的
B.行政征收是法定的
C.行政征收是不可诉的
D.行政征收具有强制性
答案: C
解析: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取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及宏观调节经济活动的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向负有法定义务的行政相对人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具体行政行为。其特征有:①法定性。行政征收的整个过程都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行政征收的项目、金额、机关、相对人、程序都具有法律上的明确依据。②强制性。行政征收机关实施行政征收行为,实质上是履行国家赋予的征收权,这种权力具有强制他人服从的效力。③无偿性。行政征收是无偿的,是以行政相对人负有法定缴纳义务为前提的,它是财产的单向流转,无需向被征收主体偿付报酬。④可诉性。行政征收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类,相对人不服行政征收,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2.下列具有行政拘留决定权的机关是( )。
A.某县人民政府
B.某市人大常委会
C.某县公安局
D.某街道办
答案: C
解析: 行政拘留又称治安拘留,是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依法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按照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拘留的决定由县、市公安局、公安分局或相当于县一级的公安机关作出。
13.下列行政处罚罚款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是( )。
A.对王某罚款1000元
B.对某公司罚款2000元
C.对某单位罚款10000元
D.对某企业罚款500元
答案: D
解析: 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又称当场处罚程序,是指在具备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由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并且当场执行的步骤、方式、时限、形式等过程。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是:①违法事实确凿;②有法定依据;③较小数额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较小数额的罚款,是指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D项,企业属于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处以500元罚款,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14.下列属于行为罚的是( )。
A.警告
B.拘留
C.吊销许可证
D.没收财物
答案: C
解析: 行为罚是限制和剥夺违法相对人某种行为能力或资格的处罚措施。行为罚的主要表现形式有:①责令停产停业。这是限制违法相对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处罚形式。②吊销、暂扣许可证和执照。吊销许可证和执照是指行政主体依法收回或暂扣违法者已获得的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资格的证书,其目的在于取消被处罚人的一定资格和剥夺、限制某种特许权利。③科以相对人某种作为义务,如责令违法相对人限期治理,恢复植被等。
15.下列违法行为不应当从重处罚的是( )。
A.违法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
B.多次实施违法行为,屡教不改
C.隐匿销毁违法证据的
D.节假日期间实施违法行为
答案: D
解析: 从重处罚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定的处罚方式和幅度内,采用较重的方式和幅度的处罚。应当从重处罚的情形一般包括:①违法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②不听劝阻,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③两人以上合伙实施违法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④多次实施违法行为,屡教不改的;⑤妨碍执法人员查处其违法行为的:⑥隐匿、销毁违法证据的;⑦胁迫、诱骗他人或教唆未成年人实施违法行为的;⑧对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⑨在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非常情况下实施违法的;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从重处罚的情形。
16.下列属于行政指导的是( )。
A.某县政府颁发集体土地权属证书
B.某县政府对争议土地进行权属裁决
C.某县政府征收某块集体土地开发商品房
D.某县政府发布本地投资环境报告
答案: D
解析: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所管辖的事务范围内,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行政相对人的同意或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D项,县政府发布的本地投资环境报告,不具有强制力,属于行政指导。A项属于行政确认;B项属于行政裁决;C项属于行政征收。
17.行政相对人有了解并被告知有关自己权益的权利,这符合( )。
A.程序公开原则
B.程序公正原则
C.效率原则
D.相对人参与原则
答案: D
解析: 相对人参与原则,是指行政相对人在程序上有了解并被告知有关自己权益的行政行为的权利。告知相对人相关权利的制度是相对人参与原则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必要的制度保障,终极目的在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保证行政权的公正行使。
18.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下列情况中执法人员在行政机关调查或者进行检查取证时应当回避的是( )。
A.执法人员是本地人
B.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
C.执法人员认识当事人
D.执法人员没有携带执法资格证件
答案: B
解析: 在行政程序中,同行政相对人或者行政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公务员必须避免参与有关行政行为,以确保行政行为形式上的公正性。我国《行政处罚法》第43条明确规定,在行政机关调查或者进行检查取证时,“执法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应当回避”。
19.下列关于行政违法表述正确的是( )。
A.行政违法的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B.行政违法指违反了《刑法》的行为
C.行政违法是一种构成犯罪的行为
D.行政违法的后果是承担刑事责任
答案: A
解析: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义务,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行政违法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违法的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②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法律规范保护的行政关系的行为;③行政违法是一种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④行政违法的法律后果是承担行政责任。
20.张某向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某房屋产权并取得房地产权属证书。李某认为该房产的所有权是自己的,向有关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要求撤销登记。该案中张某的法律地位是( )。
A.申请人
B.被申请人
C.代理人
D.第三人
答案: D
解析: 我国《行政复议法》第10条第3款规定:“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复议。”本题中,张某为房地产管理部门登记行为的直接相对人,与李某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在行政复议中的法律地位是第三人。
21.下列属于行政相对人承担行政责任方式的是( )。
A.行政处分
B.行政处罚
C.接受批评教育
D.被追偿损失
答案: B
解析: 行政相对人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包括:①承认错误,赔礼道歉;②接受行政处罚等制裁;③履行法定的义务;④恢复原状,返还原物;⑤赔偿损失。
22.下列情形不能免除行政责任的是( )。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滥用职权的行为
D.利害关系人同意的行为
答案: C
解析: 行政责任的免除是指在特定情况下,虽然行为人的行为符合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并且在事实上对一定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但是,因该行为的实施是为了保护更大的合法权益,因而排除其违法性,免除对行政责任的追究。排除行政违法性,免除对行政责任的追究的行为主要有:①正当防卫;②紧急避险;③利害关系人同意的行为;④执行有益于社会的职业行为;⑤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权力(利)的行为。
23.王某在道路旁摆摊卖东西,被城管部门工作人员没收了财物。王某受到刺激突发脑溢血,抢救后精神失常。如王某家属认为城管部门执法行为违法拟申请行政复议,本案复议申请人是( )。
A.王某本人
B.王某的父母
C.王某所在街道居委会
D.王某所在单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第10条规定,行政复议申请人,其资格在如下情况下可转移:①有权申请复议的公民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申请复议;②有权申请复议的公民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申请行政复议;③有权申请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的,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复议。本题中,王某精神失常,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父母作为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申请行政复议。
24.下列关于司法审查表述正确的是( )。
A.司法审查的主体是人民检察院
B.司法审查的对象是抽象行政行为
C.司法审查的依据是地方政府规章
D.司法审查的方式为诉讼程序
答案: D
解析: 司法审查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国家司法活动。这一概念包括下列四个因素:①司法审查的主体是人民法院;②司法审查的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③司法审查的依据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④司法审查的方式为诉讼程序。
25.下列属于司法审查范围的案件是( )。
A.某保洁公司诉某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拖欠保洁费
B.王某诉某保洁公司拖欠工资
C.某公司诉某保洁公司拖欠货款
D.某保洁公司诉某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没收其保洁工具
答案: D
解析: 《行政诉讼法》第12条具体规定了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①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②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③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④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⑤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⑥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⑦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⑧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⑨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⑩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⑪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A项属于行政机关与保洁公司之间关于保洁费交付的合同纠纷,保洁公司应该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予以解决,不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B项属于保洁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合同纠纷,员工王某应该通过诉讼或仲裁的方式获得救济,不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C项属于两家公司之间的合同纠纷,合同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均为私主体,公司应该通过诉讼或仲裁的方式解决纠纷,不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
26.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具有管辖权的是( )。
A.只能是原告所在地法院
B.只能是被告所在地法院
C.不动产所在地法院
D.被告的上一级机关所在地法院
答案: C
解析: 《行政诉讼法》第20条规定:“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法律之所以作如此规定,是因为考虑到在这种情形下有利于法院调查、取证,迅速正确地审理行政案件。
27.下列属于行政诉讼原告独有的诉讼权利的是( )。
A.起诉权
B.委托诉讼代理人
C.申请回避
D.提供证据
答案: A
解析: 行政诉讼原告的诉讼权利主要有:①起诉权;②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③提供证据和申请保全证据权;④申请回避权;⑤补充、变更诉讼请求权;⑥申请保全财产和申请先予执行权;⑦申请撤诉权;⑧申请强制执行权;等等。与被告权利相比,起诉权、补充、变更诉讼请求权、申请撤诉权为原告所独有。
28.下列关于行政赔偿表述正确的是( )。
A.行政赔偿的责任主体是公务员
B.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规则
C.行政赔偿是对行政机关所有行政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D.行政赔偿的范围没有限制
答案: B
解析: 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国家对此承担的赔偿责任。对于行政赔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①行政赔偿的责任主体是国家,而不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②行政赔偿是国家对行政侵权行为所承担的赔偿责任;③国家赔偿是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承担的赔偿责任;④行政赔偿是国家对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侵权行为损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的赔偿责任。行政赔偿采取违法规则原则;行政赔偿的范围限于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行为。
29.下列案件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的是( )。
A.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与行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B.因受害人自己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C.人民法院确认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合法
D.行政机关执行上级命令的行为
答案: D
解析: 《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对于行政赔偿,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理解:①行政赔偿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因受害人自己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②国家只对侵权行政主体实施的执行职务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与行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③国家只对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行为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受损的,则承担补偿责任。
30.造成公民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 )。
A.10倍
B.20倍
C.30倍
D.50倍
答案: B
解析: 《国家赔偿法》第34条第3项规定,造成公民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对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行政行为生效规则有( )。
A.即时生效
B.受领生效
C.公告生效
D.附条件生效
E.自动生效
答案: ABCD
解析: 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是指行政行为何时开始生效的规则。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即时生效,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效力,对相对人立即生效;②受领生效,指行政行为须为相对人受领,才开始生效;③公告生效,指行政机关将行政行为的内容采取公告或宣告等有效形式,使相对人知悉、明了行政行为的内容,该行政行为对相对人才能开始生效;④附条件生效,指行政行为的生效附有一定的期限或其他条件,在所附期限来到或条件消除时,行政行为才开始生效。
2.行政行为主体合法要求包括( )。
A.行政机关合法
B.人员合法
C.委托合法
D.地域合法
E.手段合法
答案: ABC
解析: 行政行为主体合法,是指实施行政行为的组织必须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只有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所为的行政行为才是有效的行为。行为主体的合法要求包括:①行政机关合法,指实施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必须依法成立,并具有行政主体资格;②人员合法,主要是指实施行政行为的人员必须是在行政机关具有法定职务、法定的资格,并能代表行政机关对外行使职权的工作人员,即必须具备合法的公职身份;③委托合法,指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基于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需要,依法委托具有一定条件的社会团体或群众组织、公民个人代表行政机关实施某种行政活动。
3.行政立法的监督包括( )。
A.权力机关的监督
B.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
C.人民法院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D.国际组织的监督
E.公民个人的监督
答案: ABC
解析: 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包括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主要是针对授权立法,事后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审查行政立法行为,撤销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或规章。②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立法的监督。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上级行政机关不仅有权撤销下级行政机关违法的行政规章,而且有权撤销和改变下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规章。③人民法院对行政立法的监督。由于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裁决行政争议时要参照行政规章,因此就要对行政规章进行司法审查。
4.可以上诉的司法审查裁定有( )。
A.不予受理
B.驳回起诉
C.管辖异议
D.财产保全
E.先予执行
答案: ABC
解析: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司法审查裁定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适用于下列范围:①不予受理;②驳回起诉;③管辖异议;④终结诉讼;⑤中止诉讼;⑥移送或者指定管辖;⑦诉讼期间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或者驳回停止执行的申请;⑧财产保全;⑨先予执行;⑩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⑪补正裁判文书中的笔误;⑫中止或者终结执行;⑬提审、指令再审或者发回重审;⑭准许或者不准许执行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⑮其他需要裁定的事项。其中对于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管辖异议的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
5.关于行政补偿说法正确的有( )。
A.行政补偿是行政机关因合法行为给相对人造成损害所给予的补偿
B.行政补偿的主体是国家
C.行政补偿的依据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D.行政补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E.行政补偿必须依申请启动
答案: ABC
解析: 行政补偿是国家机关因合法行为(并未实施违法侵权行为或违约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造成的损害所给予的补偿。其特征包括:①行政补偿的前提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导致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特定个人、组织为维护和增进国家、社会公共利益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②行政补偿的主体是国家,而补偿义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③行政补偿的依据是多样性的,除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外,也可以是政策或者规范性文件;④行政补偿既可以在实际损失发生之后进行,也可以在实际损失发生之前,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预先进行;⑤行政补偿以个人、组织所受的直接损失为限;⑥行政补偿的数额标准,大多采取“公正”“相当”“适当”等规定;⑦行政补偿费用一般由具体的赔偿义务机关分散管理。
三、名词解释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外部行政行为
答案: 外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为、行政处罚行为等。与内部行政行为相比,外部行政行为的特征包括:①外部行政行为适用于社会行政等外部行政法规范,能够采用相应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各种手段和方式去进行;②外部行政行为的主体资格,法律有严格的要求;③外部行政行为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用行政复议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
解析:
2.行政处罚
答案: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的特征有:①行政处罚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行政主体;②行政处罚的对象是作为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③行政处罚的前提是相对人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④行政处罚的性质是一种以惩戒违法为目的具有制裁性的具体行政行为。
解析:
3.行政诉讼第三人
答案: 行政诉讼第三人是指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在行政诉讼过程中申请参加诉讼或由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第三人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所谓有利害关系,是指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具体行政行为使其获得某种权利,减少某种义务,或者使其丧失某种权利,增加某种义务,或使其权益受某种不利影响。②第三人应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中双方主体有一方是复数的才有产生第三人的可能。③经本人申请或人民法院通知而参加本诉已经开始但未终结的诉讼。
解析:
4.司法审查
答案: 司法审查,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国家司法活动。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司法审查这一概念包括四个因素:①司法审查的主体是人民法院;②司法审查的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③司法审查的依据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④司法审查的方式为诉讼程序。
解析:
5.行政不当
答案: 行政法上的行政不当又称行政失当,或称不当行政,主要是指行政主体所作出的虽然合法但不合理、不适当的行为。行政主体的行为,不仅必须符合行政法律规范的规定,而且还必须符合理性。行政主体的不当行为,主要是针对行政裁量权的不合理行使而言的。行政不当只针对裁量行为,一般只限于引起补救性行政责任。
6.简述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
答案: 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又称普通程序,是行政处罚中的一个基本程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立案。行政主体通过行政检查监督发现行政相对人个人、组织实施了违法行为,或者通过受理公民的申诉、控告、举报,或由其他信息渠道知悉相对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应先予以立案。
  (2)调查取证。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立案后,行政主体即应客观全面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3)说明理由并告知权利。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与依据,并告知当事人应当享有的权利。
  (4)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行政主体在调查取证之后和作出行政处罚裁决之前,应告知被调查人根据已掌握和认定的关于被调查人的违法事实,准备对之作出处罚裁决的理由和依据。
  (5)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行政主体通过调查、取证,且听取了被指控人的申辩后,如审查确认违法事实确实存在,且已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即可依法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处罚决定。
解析:
7.简述行政行为的内容。
答案: 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指一个行政行为对相对人在权利、义务上产生的具体影响,亦即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作出某种具体处理和决定。行政行为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
  (1)赋予权益或科以义务
  行政行为内容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赋予相对人以一定的权益或对相对人科以一定的义务,即实际上为相对人设定了新的法律地位,使得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形成一种行政法律关系。
  (2)剥夺权益或免除义务
  剥夺权益,是使行为对象人失去原有的法律上的权能或权利和利益;免除义务,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表现为对行为对象人原来所负义务的解除,不再要求其履行义务。
  (3)变更法律地位
  这是行政行为对行为对象人原来存在的法律地位予以改变,具体表现为:对其原来所享有权利或所负担义务范围的缩小,或者对其原来所享有权利或所负担义务范围的扩大。
  (4)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
  确认法律事实,是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行为对某种法律关系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是否存在,依法加以确认;确认法律地位,是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行为对某种法律关系是否存在及存在范围的认定。
解析:
8.简述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的表现。
答案: 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时背离法律、法规的目的,背离基本法理,其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虽然形式上在其职权范围之内,但其内容与法律、法规设定的该职权的用意相去甚远。滥用职权主要有下述表现:
  (1)以权谋私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利用职权实现自己的个人目的,为自己或者为其亲属谋私利。
  (2)武断专横
  行政机关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任意而为,不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或考虑不相关的因素。
  (3)反复无常
  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无任何确定标准,任意而为。
  (4)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违法
  如滥用、乱用戒具,出于报复或滥显淫威等目的而对相对人进行殴打、污辱、捆绑、滥用警具等。
  (5)故意拖延
  行政机关对于相对人的申请、请求故意拖延办理,以使相对人要求办理的某项事项超过时效而不能办理,或虽未超过时效但因拖时过久,而导致再办理相应事项对于相对人已无任何意义。
9.试述民主立法原则。
答案: 行政立法原则是贯穿于行政立法的始终,通过各种行政法律规范所体现的一种基本准则。民主立法原则是行政立法原则的重要内容。民主立法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行政立法时,应通过各种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保证民众广泛地参与行政立法。民主立法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行政立法草案应提前公布,并附以立法说明,包括立法目的、立法机关、立法时间等内容,以便让人民有充分的时间发表对特定行政立法事项的意见。
  (2)将听取意见作为立法的必经环节和法定程序。
  (3)要向人民公布对立法意见的处理结果。
  (4)要正式公布已通过的行政立法文件,对直接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的行政立法应特别规定实施时间。
  (5)设置专门的行政立法咨询机关和咨询程序,对特别重要的行政立法进行专门咨询,并作为必经程序。
  (6)违反民主立法原则的行政立法应当视为无效。
10.赵某是A市B县某镇的个体运输户。2014年7月17日,B县交通运输管理局向赵某作出道路客运班线行政许可决定书,许可赵某在规定的线路从事客运。2017年8月,赵某的客车按规定实行报废。2017年9月27日,赵某向B县交通运输管理局申请重新购置车辆在原线路继续客运许可。2017年10月12日,B县交通运输管理局对赵某的申请予以公示。在公示期间,利害关系人张某因经营相同线路提出书面异议,反对赵某的申请。2018年4月3日,B县交通运输管理局在没有告知赵某相关权利的情况下,直接作出不予交通行政许可决定书,并向赵某送达。
  问题:
  (1)如赵某不服决定,拟申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是谁?
  (2)依据《行政许可法》,本案B县交通运输管理局的行政许可行为存在哪些违法的地方?
答案: (1)复议机关是B县政府或A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
  《行政复议法》第12条规定:“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本题中,B县交通运输管理局作出不予交通行政许可的决定,该交通运输管理局为县政府工作部门,赵某不服决定,可以向B县政府或A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申请复议。
  (2)依据《行政许可法》,本案B县交通运输管理局的行政许可行为存在的违法之处如下:
①对于许可事项,B县交通运输管理局没有告知利害关系人,没有听取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申辩。
  理由:《行政许可法》第36条规定:“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时,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本案中,B县交通运输管理局在张某提出异议后,直接作出了行政决定,没有听取申请人赵某的意见,侵犯了赵某陈述申辩的权利。
②B县交通运输管理局在没有向赵某说明理由并且没有告知赵某相关权利的情况下,直接作出不予交通行政许可的决定,违背了相对人参与原则。
  理由:相对人参与的原则,是指行政相对人在程序上有了解并被告知有关自己权益的行政行为的权利。《行政许可法》第38条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本案中,行政机关在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后,没有说明理由,没有告知赵某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违背了《行政许可法》的规定。
解析:
11.2018年3月,某省A市B区人民政府根据规划建设需要,对该区某镇甲村的房屋进行征收和拆迁补偿安置,并发布了《C水利工程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安置办法》。《C水利工程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安置办法》规定:“以发布征地拆迁公告之日作为被拆迁人年龄及人口户籍核定时间,安置对象确定为:(一)户口在拆迁范围内,有合法房屋或宅基地,并在拆迁范围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常住人员。(二)原籍在拆迁范围而户口已外迁的,在拆迁范围内有合法房屋和有合法宅基地,且享受村社集体分红并承担该村社集体社员义务的人员。(三)纯女户入赘的可享受安置(父母随入赘户为一户)。(四)外嫁女不享受安置。”
  甲村女青年王某兰,于2017年11月结婚外嫁到省外,但户口没迁出甲村。根据上述文件,王某兰是属于外嫁女,不属于安置对象。
  问题:
  (1)B区人民政府发布《C水利工程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安置办法》,该行政行为是否属于可诉的行政行为,为什么?
  (2)如王某兰以A市B区人民政府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是谁?
答案: (1)该行政行为属于抽象行政行为,不可以直接起诉,只能进行附带性审查。
  理由:《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本案中,B区人民政府发布的《C水利工程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属于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对依据该文件作出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文件进行审查。
  (2)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是A市中级人民法院。
  理由:《行政诉讼法》第15条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一)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二)海关处理的案件;(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四)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A市B区人民政府属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其提起诉讼的案件,A市中级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