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21年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专业案例(上)》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案例分析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某新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60km/h。其中在某越岭段采用了连续上坡的方案,经论证拟设置爬坡车道,该路段纵坡坡度依次为5%、1%,爬坡车道分流渐变段起点桩号为K3+000,短链K3+100=K3+110,爬坡段长度为800m,其后附加长度段,该爬坡车道汇流渐变段终点的最小桩号应为多少?( )
A.K3+940
B.K4+180
C.K4+190
D.K4+200
答案: D
解析: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8.4.5条、条文说明第8.4.3条。
爬坡车道由分流渐变段、爬坡段、附加长度和汇流渐变段组成。
查表8.4.5-1,附加段纵坡为上坡1%,陡坡路段后延伸的附加长度为250m。
查表8.4.5-2,二级公路,分流渐变段长度为50m,汇流渐变段长度为90m。
考虑短链,爬坡车道汇流渐变段终点最小桩号:K3+000+50+800+250+90+10=K4+200。

图 典型爬坡车道
2.某高速公路采用设计速度100km/h,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基宽度26.0m,标准横断面和护栏位置如下图。在平曲线路段,中央分隔带曲线外侧相邻车道的最小横净距计算公式为,式中,m为满足视距要求的最小横净距(m);R为中央分隔带曲线外侧相邻车道中心线的平面圆曲线半径(m);s为小客车停车视距(m)。在路基中心线平面圆曲线半径的下列各选项中,满足停车视距要求的最小半径是哪一选项?( )
A.980m
B.1000m
C.1120m
D.1250m
答案: C
解析: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7.9.1条。
查表7.9.1,当设计速度为100km/h时,停车视距s=160m。
实际横净距:3.75/2+0.75+0.25=2.875m。
为满足停车视距要求,最小横净距应满足:
A项:将“R=980m;s=160m”代入,可得m=3.264m>2.875m,不满足要求。
B项:将“R=1000m;s=160m”代入,可得m=3.199m>2.875m,不满足要求。
C项:将“R=1120m;s=160m”代入,可得m=2.856m<2.875m,满足要求。
D项:将“R=1250m;s=160m”代入,可得m=2.560m<2.875m,满足要求。
综上所述,满足停车视距要求的最小半径是R=1120m。故选择C项。
3.某越岭区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km/h,其中某越岭段拟采用连续上坡的明线方案,下列各纵坡组合设计方案中,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是哪一项?( )
A.A
B.B
C.C
D.D
答案: A
解析: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8.3.2条表8.3.2可知,设计速度100km/h,纵坡坡度3%最大坡长1000m,纵坡坡度4%最大坡长800m,纵坡坡度5%最大坡长600m。
根据第8.3.3条第1款规定,各级公路的连续上坡路段,应根据载重汽车上坡时的速度折减变化,在不大于表8.3.2规定的纵坡长度之间设置缓和坡段。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80km/h时,缓和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3%;设计速度大于80km/h时,缓和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2.5%。即设计速度100km/h,缓和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2.5%。查表8.3.1,设计速度100km/h,最小坡长250m,B项正确。
,A项错误。
,C项正确。
,D项正确。
4.某积雪冰冻地区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km/h,其中某一路段由于受地形、地物的制约,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平曲线组合设计,图中R1和R2为圆曲线半径Ls1和Ls2为回旋线长度。在下列R1—Ls1—Ls2—R2的参数组合方案中,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是哪一项?( )
A.800m—100m—80m—500m
B.800m—100m—90mm—500m
C.900m—100m—80m—500m
D.900m—100m—90mm—500m
答案: C
解析: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9.2.4条第3款。
S形曲线采用不同的回旋线参数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1.5为宜。当A2≤200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1.5。回旋线参数:
A项:,A1∶A2=1.414<1.5,满足规范要求。
B项:,A1∶A2=1.333<1.5,满足规范要求。
C项:,A1∶A2=1.5,不满足规范要求。
D项:,A1∶A2=1.414<1.5,满足规范要求。
5.某新建八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20km/h,经论证,可不考虑在左侧紧急停车,内侧两车道(分离式断面的左侧车道)仅限小客车通行。该高速公路分离式断面路段建筑限界横向总宽度的最小值应是多少?( )
A.17.25m
B.17.75m
C.18.25m
D.19.25m
答案: A
解析: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6.1.2条、第6.2.1条、第6.4.2条、第6.4.1条。
根据第6.1.2条图6.1.2-2可知,高速公路分离式路基,建筑限界宽度由行车道宽度W、左侧硬路肩宽度L1和右侧硬路肩宽度L2组成。
根据第6.2.1条第1款可知,内侧两车道宽度取3.5m,查表6.2.1可知,外侧两车道宽度取3.75m。
查表6.4.2可知,左侧硬路肩宽度最小取1.25m。
查表6.4.1可知,右侧硬路肩宽度最小值取1.5m。
建筑限界总宽度:2×3.5+2×3.75+1.25+1.5=17.25m。
6.某沿湖公路,路基填筑高度6m(不算路面厚度),设计人员在路基高度2.6m处设置了一层厚度为0.3m的砾石层(作用是隔断毛细水)。路基的下部被湖水长期浸泡。已知路基工作区厚度3.2m,毛细水上升高度0.8m,雨季的湖水位比地面高2.4m。根据规范规定,该路段路基干湿类型可确定为哪种类型?( )
A.干燥
B.中湿
C.潮湿
D.无法判断
答案: A
解析: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附录C第C.0.1条第2款规定,地下水位很低,路基工作区处于地下水毛细润湿面之上,路基平衡湿度由气候因素所控制,路基湿度状态可定为干燥类路基。
本题中,路基工作区底面距离地面:6-3.2=2.8m。
毛细水上升高度0.8m,湖水位距离地面2.4m,毛细湿润面距离地面0.8+2.4=3.2m,设置砾石层隔断毛细水后,毛细湿润面距离地面2.6m,路基工作区处于毛细湿润面之上,故为干燥类路基。
7.某公路修建时,对排水沟进行了归并(改沟),采用了2m×2m的矩形明沟,预计排水沟的最大水深1.2m,沟底及侧面采用浆砌片石铺砌,根据规范规定计算该改沟段的排水沟最大允许流速是多少?(取小数点后2位)( )
A.3.00m/s
B.3.75m/s
C.4.20m/s
D.5.00m/s
答案: B
解析: 根据《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第9.2.5条第3款规定,明沟的最大允许流速,可根据沟壁材料和水深修正系数确定。不同沟壁材料在水深为0.4~1.0m时的最大允许流速,可按表9.2.5-1(见题7解表1)取用;其他水深的最大允许流速,应乘以表9.2.5-2(见题7解表2)中相应的水深修正系数。
查表9.2.5-1,浆砌片石明沟,最大允许流速为3.0m/s。
查表9.2.5-2,水深1.2m时,修正系数为1.25。
故最大允许流速为:1.25×3.0=3.75m/s。
题7解表1 明沟的最大允许流速(m/s)

题7解表2 最大允许流速的水深修正系数

8.某新建季节性冻土地区的公路工程,其取土场填料的CBR值为10.5,路基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取0.85,冻融循环条件下路基土模量折减系数取0.9,该路段路基的回弹模量设计值是多少?(取小数点后1位)( )
A.60.6MPa
B.61.6MPa
C.67.3MPa
D.79.3MPa
答案: A
解析: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第3.2.5条、第3.2.6条。
本题中,2<CBR=10.5≤12,可得标准状态下填料的回弹模量值为:
MR=17.6CBR0.64=17.6×10.50.64=79.26MPa
因此,可得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为:
E0=KsKηMR=0.85×0.9×79.26≈60.6MPa
9.某路堤仰斜式挡墙,采用C20混凝土浇筑基础宽度3m,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结构重要性系数γ0=1.0,荷载组合为I,墙身重力600kN,墙前被动土压力为103kN(水平方向),墙后主动土压力的水平分力为325kN,主动土压力的垂直分力为33kN(向下),墙身重力到墙趾的距离2.75m,墙后主动土压力的水平分力到墙趾的距离3.42m,墙后主动土压力的竖向分力到墙趾的距离3.64m,墙前被动土压力水平分力到墙趾的距离0.5m,依据规范规定计算,该挡土墙的抗倾覆稳定系数是多少?(取小数后2位)( )
A.1.53
B.1.59
C.1.61
D.1.64
答案: C
解析: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附录H第H.0.2条第5款。
抗倾覆稳定系数:
式中,G为作用于基底以上的重力(kN);
ZG为墙身重力、基础重力、基础上填土的重力及作用于墙顶的其他荷载的竖向力合力重心到墙趾的距离(m);
Ey为墙后主动土压力的竖向分量(kN);
Zx为墙后主动土压力的竖向分量到墙趾的距离(m);
E′p为墙前被动土压力的水平分量的0.3倍(kN);
Zp为墙前被动土压力的水平分量到墙趾的距离(m);
Ex为墙后主动土压力的水平分量(kN);
Zy为墙后主动土压力的水平分量到墙趾的距离(m)。
10.某新建双车道二级公路,土路肩宽度0.75m,右侧硬路肩宽度0.75m,行车道宽度3.5m。行车道及硬路肩均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当采用小型机具施工时,基层宽度应是多少?( )
A.7.6m
B.9.1m
C.11.3m
D.11.6m
答案: B
解析: 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第4.4.10条规定,硬路肩采用混凝土面层时,基层的结构与厚度应与行车道相同。基层的宽度应比混凝土面层每侧宽出300mm(小型机具施工时)或650mm(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
本题中,采用小型机具施工,故基层的宽度应比混凝土面层每侧宽出300mm。
双车道二级公路行车道及硬路肩宽度为:2×3.5+2×0.75=8.5m。
所以可得基层的宽度为:8.5+2×0.3=9.1m。
11.某一级公路路面采用沥青路面结构,已知初始年设计车道日平均当量轴次为2825次/d,交通路年平均增长率为2.8%,则该一级公路设计交通荷载等级是何等级?( )
A.极重
B.特重
C.重
D.中等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老规范内容。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第3.0.2条、第3.0.4条、附录A.4.2。
查表3.0.2,一级公路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
根据式A.4.2,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

根据表3.0.4,2017年版新规范中设计交通荷载等级与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有关,与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无关。
若查2006年版老规范表3.1.8,可得交通等级为重交通。
12.某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厚度为0.26m,横向缩缝采用不设传力杆形式,则下列选项中横向缩缝顶部锯切槽口深度满足上、下限要求的是多少?( )
A.40mm
B.50mm
C.60mm
D.70mm
答案: C
解析: 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第5.3.3条规定,横向缩缝顶部应锯切槽口,设置传力杆时槽口深度宜为面层厚度的1/4~1/3,不设置传力杆时槽口深度宜为面层厚度的1/5~1/4。故可得横向缩缝顶部锯切槽口深度为:(1/5~1/4)h=(1/5~1/4)×260=52mm~65mm。故选择C项。
13.某一级公路上的桥梁,上部构造为30m跨径预应力混凝土T梁,计算跨径为29.5m,请问计算其车道荷载的剪力效应时,集中荷载标准值Pk的取值应为多少?( )
A.270.0kN
B.319.0kN
C.360.0kN
D.382.8kN
答案: D
解析: 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第4.3.1条第3款、第4款。
查表4.3.1-1,一级公路,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Ⅰ级
查表4.3.1-2,计算跨径L0=29.5m,在5m<L0<50m范围内,故可得集中荷载Pk=2(L0+130)=2×(29.5+130)=319kN。
计算剪力效应时,集中荷载应乘以系数1.2,即Pk=1.2×319=382.8kN。
14.某公路钢筋混凝土梁矩形截面,宽为1.00m,高为2.00m,采用C50混凝土(轴向抗拉强度设计值ftd为1.83MPa),计划配置HRB400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sd为330MPa),假设配筋后的截面有效高度为1.60m。请问受拉一侧至少配置多少根直径25mm的钢筋(计算截面积为4.91×10-4m2)才能满足受拉主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的要求?( )
A.8根
B.9根
C.10根
D.11根
答案: B
解析: 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第9.1.12条第2款规定,受弯构件、偏心受拉构件及轴心受拉构件的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45ftd/fsd,同时不应小于0.2。
即45ftd/fsd=45×1.83/330=0.25。
钢筋数:,取9根。
15.某二级公路上跨径为42m的简支梁桥,跨越不通航河流,设计水位分别为:50年一遇35.6m,100年一遇36.00m,300年一遇36.35m;壅水、浪高、漂流物等因素的影响高度总和为3.0m,上部结构梁高2.50m,支座和支座垫石合计高度0.30m,平均桥面铺装厚度0.15m。请计算桥面应满足的最低高程要求。( )
A.41.65m
B.41.75m
C.42.15m
D.42.45m
答案: C
解析: 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第1.0.5条、《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15)第1.0.8条、第7.4.1条。
查《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表1.0.5,单孔跨径40m≤LK=42m≤150m,为大桥。
查《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表1.0.8,二级公路大桥,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设计水位为36.00m。
查《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表7.4.1,不通航河流桥下净空安全值Δhj:按设计水位计算的桥下梁底净空安全值Δhj=0.5m,支座垫石顶面净空安全值Δhj=0.25m,支座和支座垫石合计高度0.30m,取不利情况,按梁底净空安全值进行计算。
桥面最低高程:Hmin=HS+ΣΔh+Δhj+Δh0=36+3+0.5+2.5+0.15=42.15m。
16.某二级公路隧道按单洞双车道设计,设计速度60km/h,该隧道建筑限界高度及基本宽度是多少?( )
A.4.5m,8.00m
B.4.5m,9.00m
C.5.0m,10.00m
D.5.0m,11.00m
答案: C
解析: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3370.1—2018)第4.4.1条第1款可知,二级公路隧道建筑限界高度为5.0m。
查表4.4.1(见题16解表),二级公路,设计速度60km/h,两车道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基本宽度为10.00m。
表 两车道公路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及基本宽度(m)

17.某二级公路隧道长度为1550m,设计速度60km/h,双向行车时隧道应设置紧急停车带多少处?( )
A.0处
B.1处
C.2处
D.3处
答案: C
解析: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3370.1—2018)第4.4.6条第5款规定,双向行车隧道紧急停车带应两侧交错设置,同一侧间距宜采用800~1200m,并不应大于1500m。则两侧共设置2处停车带。
18.某二级公路隧道长度为2000m,按单洞双车道设计,设计速度60km/h,单洞年平均日交通量为2500pcu/d,该隧道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的配置等级应为什么?( )
A.A级
B.B级
C.C级
D.D级
答案: B
解析: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D70/2—2014)第3.0.2条,公路隧道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的配置等级应根据隧道单洞长度和设计年度预测隧道单洞平均日交通量两个因素,按图3.0.2(见题18解图)划分为A+、A、B、C、D五级。由图可知,单洞两车道长度2000m,年平均日交通量为2500pcu/d,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的配置等级为B级。

19.某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km/h,一出口匝道平面示意图如下图,下列各选项为该匝道CK0+150处平曲线曲率半径R,其中最接近规范规定值的是哪一项?( )
A.R=170m
B.R=152m
C.R=131m
D.R=120m
答案: B
解析: 根据《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D21—2014)第8.4.2条规定,从分流鼻端至匝道控制曲线起点路段,出口匝道应按运行速度过渡段设计。运行速度过渡段上任一点的平均曲率半径不宜小于由图8.4.2-2(见题19解图)查取的曲率半径值,当线形设置困难时,可按低一级主线设计速度取值。
CK0+150至分流鼻端距离L=CK0+150−(CK0+114.998)=35.002m。
查图8.4.2-2,当设计速度为100km/h时,曲率半径R=152m。

20.下列为高速公路分流连接部车道布置方案示意图,其中既符合车道平衡,又符合主线增减车道数要求的是哪一方案?( )
A.方案一
B.方案二
C.方案三
D.方案四
答案: D
解析: 根据《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D21—2014)第5.8.3条规定,在分流连接部,分流前与分流后车道数之间的关系应符合下式的规定:NC=NF+NE-1。
式中,NC为分流前的主线车道数;NF为分流后的主线车道数;NE为匝道车道数。
第5.8.1条规定,主线每次增减的车道数不超过一条。
D项:4=3+2-1,满足规范规定。
21.新建某城市快速路,设计速度100km/h,道路标准断面布置为0.5(路缘带)+3×3.75m(3条机动车道)+0.5(路缘带)+5m(中央分隔带)+0.5(路缘带)+3×3.73m(3条机动车道)+0.5(路缘带),下列关于该路中某桥梁(长1560m)和某隧道(长560m)段横断面布置方案,体现用地节约,路桥隧标准一致,符合规范规定的是何项?并请说明选择理由和依据。( )
桥梁、隧道段横断面布置方案(单位:m)
A.方案一
B.方案二
C.方案三
D.方案四
答案: A
解析: 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第13.3.2条、《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第5.2.7条、第5.2.8条、第5.3.4条。
查《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表13.3.2,隧道长度L=560m,为中隧道。
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第5.2.7条、第5.2.8条第1款规定,桥梁、隧道的车行道及路缘带宽度应与道路路段相同。故选项B、C错误。
查《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表5.3.4,当设计速度为100km/h时,机动车道的侧向净宽度为0.75m。
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第5.2.8条第3款规定,中等隧道应设检修道,其最小宽度不应小于0.75m。第5.2.8条第2款规定,当隧道两侧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可不设安全带宽度;当不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应设置不小于0.25m的安全带宽度。故可得侧向宽度Wmc+Wsc+Wj=0.5+0+0.75=1.25m。式中,Wmc为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Wsc为安全带宽度;Wj为检修道宽度。故选择A项。
22.新建某城市主干路下穿现况轨道线路,主干路设计速度为50km/h,纵断面设计变坡点位于轨道线路中心线,变坡点高程为-5.60m,沿前进方向相邻坡段的纵坡分别为-4.0%和+3.5%。已知轨道桥顶板底的设计标高为+0.80m,顶板结构宽10m,道路净高按5.0m控制。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计算该变坡点处道路竖曲线最大半径、竖曲线长度取值应为多少?并请说明依据和理由。(竖曲线半径百位数取整,竖曲线长度取小数点后2位)( )
竖曲线计算公式:,ω=i2-i1,对应该桥上部结构的道路竖曲线范围高程可按近似相同计算。
A.700m,52.50m
B.1000m,75.00m
C.1300m,100.00m
D.1900m,142.50m
答案: D
解析: 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第7.5.1条。
①满足净空要求,竖曲线外距:E≤0.8+5.6-5.0=1.4m。
②变坡角:ω=i2-i1=0.035+0.04=0.075。
得,竖曲线半径:
竖曲线最大半径取1900m。
竖曲线长度:
查表7.5.1,竖曲线半径、竖曲线长度满足规范要求。
23.某平原区城市既有道路新建灯控平面交叉口,该路为主干路,设计速度60km/h,采用半径R=280m的圆曲线,两侧缓和曲线各长50m,曲线段设置2%的超高横坡,平曲线范围内的纵坡为+3.1%,新建相交道路位于圆曲线处,如下图所示。无其他限制条件,按照规范规定,该交叉口段需要进行改造的设计指标共有几处,并说明选择依据和理由。( )[缺图,仅供参考]
A.1
B.2
C.3
D.4
答案: C
解析: 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第6.3.2条、第9.2.7条、第9.2.8条。
①平面交叉圆曲线半径宜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查表6.3.2,设计速度60km/h,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为600m,R=280m<600m,应改造圆曲线半径。
②取消设置的超高横坡。
③平面交叉口范围内的道路纵坡不宜大于2.5%,困难情况下不应大于3.0%。因此,应改造纵坡。
24.某城市支路设计速度为30km/h,单幅路布置,其中车行道由2×3.5m机动车道和两侧各宽2.5m的非机动车道组成,两侧人行道各为4.0m。路段中设有R=150m的圆曲线,道路设计中心线特征点桩号分别为:ZH=K1+230.00,HY=K1+265.00,QZ=K1+282.50,YH=K1+300.00,HZ=K1+335.00。该平曲线桩号K1+260处内侧道路红线处有一110kV的高压杆塔,塔基外缘至道路中心线距离为15.5m。按圆曲线内侧加宽,线性加宽过渡方式设计,不考虑通行铰接车,计算该塔基外缘至道路外边线的水平距离应为多少?( )
A.4.22m
B.4.47m
C.4.90m
D.4.97m
答案: B
解析: 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第6.5.1条。
查表6.5.1(见题24解表),圆曲线半径R=150m,加宽类型2,每条车道的加宽值为0.60m,两条车道加宽值为1.20m。
线性加宽过渡,K1+260处加宽值:
塔基外缘至道路外边线的水平距离:15.5-3.5-2.5-4-1.03=4.47m。
题24解表 圆曲线每条车道的加宽值(m)

25.某城市道路一般立交,其中一条主路设计速度为60km/h,在行车道右侧设置2条连续驶入匝道,不设置集散车道,采用单车道平行式入口。不考虑标准设置距离的影响,下列关于该相邻匝道入口之间的最小净距符合规范规定的是多少?( )
A.80m
B.120m
C.160m
D.165m
答案: D
解析: 根据《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第5.3.5条、第5.5.3条。
查图5.3.5-4,干道上连续驶入相邻匝道入口之间的最小净距为L。
查表5.3.5-4,当干道设计速度为60km/h时,相邻匝道口最小净距取一般值L=160m。
根据第5.3.5条第6款1)规定,匝道出入口之间最小净距还应满足下列要求:相邻驶入或驶出匝道之间的间距还应考虑变速道长度及标志之间需要的距离,并按最长需要距离决定取用值。
根据表5.5.3-1,变速车道长度为:120+45=165m。
两者中取大值,即相邻匝道入口之间的最小净距为165m。
26.某城市地下道路设计速度为50km/h,双向四车道,采用单箱双孔矩形结构,横断面尺寸如下图所示。道路中心线设置半径R=260m的平曲线,其圆曲线长度Lc=73.70m,曲线内侧汽车行驶轨迹圆曲线半径R1=253.85m,长度L1=71.96m。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计算该地下道路平曲线路段内侧车道的最大横净距a值应为多少?并判断是否满足停车视距要求。(取小数点后2位)( )
A.1.73m
B.1.77m
C.2.00m
D.2.25m
答案: B
解析: 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第6.6.1条、《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条文说明第5.3.3条。
①查《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表6.6.1,设计速度50km/h,停车视距为S1=60m。
②根据《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条文说明第5.3.3条,停车视距S1=60m<圆曲线长度Lc=71.96m。
视距线所对的圆心角:

最大横净距:

③实际横净距:3.75/2+0.25=2.125m,1.77m<2.125m,满足停车视距要求。
27.某城市次干路一般填方路段的地基分布有软弱土层,路面结构设计厚度为0.64m,路堤填筑高度为4.14m。拟采用碎石桩处理控制路基工后沉降,碎石桩桩径为0.50m,按等边三角形布置的桩距为1.50m,桩长为6.00m,桩土应力比取5。在设计年限内,碎石桩桩长深度内未加固地基的工后沉降为0.44m,碎石桩加固地基下卧层的工后沉降为0.12m。不考虑填筑路堤自身沉降,计算该填方路基工后沉降应为多少?并判断是否符合规范规定。(取小数点后2位)( )
A.0.31m,不符合规范规定
B.0.31m,符合规范规定
C.0.43m,符合规范规定
D.0.56m,不符合规范规定
答案: C
解析: 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第6.2.8条、第7.2.9条。
三角形布置,桩土置换率:

桩间土应力折减系数:

桩长范围内符合地基的沉降:

填方路基工后沉降:0.314+0.12=0.434m≈0.43m。
查表6.2.8,次干路一般路段,容许工后变形≤0.50m,0.43m<0.50m,符合规范规定。
28.某城市快速路(黄河路),采取以下交通管理措施:限速60km/h,限高4.5m,限载40t,禁止危险物品车辆、载货汽车、摩托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驶入。下列关于主线入口处交通标志的设置,符合规范规定的是何项?并请说明选择依据和理由。(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第4.2.4条规定,快速路入口处,同一版面中的禁令和指示标志数量不应多于6种,故B、D项错误。
根据条文说明第9.4.2条规定,入口标志结合各种快速路交通管理信息一并设置于快速路入口端部时,通常采用门架支撑结构形式(图69)(见题28解图),故应选择C项。

图 入口标志组合管理措施
29.新建某城市地下道路,主线设计速度为60km/h,在地下封闭段设置一处入口匝道,如下图所示。计算该入口处车道隔离段末端至洞口的最小距离应为多少?并说明选择依据和理由。( )
A.85m
B.105m
C.155m
D.225m
答案: C
解析: 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第6.6.1条、《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6.3.4条、第6.3.5条。
①查《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表6.6.1,设计速度60km/h,停车视距为70m。《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第6.3.4条规定,隔离段长度不应小于主线的停车视距值。
②查《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表6.3.5,设计速度60km/h,城市地下道路洞口与汇流鼻端最小距离为85m。
③入口处车道隔离段末端至洞口的最小距离为:70+85=155m。
30.新建城市道路下设地下箱涵(结构外廓尺寸:宽×高为5×3m),雨水(内径D=1000,壁厚10cm)及再生水(DN400)管线,箱涵基础底砌置深度为5m,雨水及再生水管线敷设深度分别为6m和4m,已知箱涵需先行修建,不考虑其他因素,计算箱涵、雨水管线及再生水的布设符合规范要求的最小宽度(含箱涵、管线宽)为多少?(土壤内摩擦角α=45°,tanα=1.0,管线的开挖沟槽宽度均为2m)( )
A.8.4m
B.8.7m
C.9.1m
D.9.6m
答案: B
解析: 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第4.1.9条、第4.1.11条。
由第4.1.11条式(4.1.11),雨水管线中心至箱涵基础边水平距离:
雨水管线至箱涵基础边水平净距:2-0.5-0.1=1.4m。
查表4.1.9,雨水管线与建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为2.5m,取大值,最小净距2.5m。
再生水与雨水管线最小水平净距0.5m,与建筑物最小净距1.0m,0.4+0.5+1=1.9m<2.5m,再生水管线可以敷设在雨水管线与箱涵之间。
箱涵、雨水管线及再生水的布设最小宽度:5+2.5+1+2×0.1=8.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