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网友回忆版)三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 )时期。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答案: A
解析:
2.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 )。
A.培养途径
B.教师
C.培养目标
D.学生
答案: C
解析: 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3.马丁特罗提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与适龄入学人口的比例达到( )以上,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A.15%
B.25%
C.50%
D.75%
答案: C
解析: 马丁特罗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该比例达到50%以上则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4.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中,高校由政府来举办,并统一接受政府的某一主管部门的垂直领导,该模式属于( )。
A.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B.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
C.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D.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答案: B
解析: 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的模式中,所有高校都由政府来举办,并统一接受政府的某一主管部门的垂直领导。
5.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下列哪几个层次?( )
A.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所
B.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独立学院
C.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研究所
D.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答案: D
解析: 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6.我国目前的学位级别分为下列哪几种类型( )。
A.专科、学士、硕士、博士
B.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
C.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后
D.学士、硕士、博士
答案: D
解析:
7.对部分品学兼优或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实行免试录取的招生制度是指( )。
A.保送生制度
B.定向生制度
C.委培生制度
D.自费生制度
答案: A
解析: 定向生制度,即高校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实行定向录取、定向分配的招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则是对部分品学兼优或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实行免试录取的招生制度;委培生制度则是打开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联系的渠道,由用人单位通过合同形式委托高校培养人才的制度,通常用人单位要向培养单位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自费生制度是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供需矛盾和高校的培养条件,国家允许高校在培养任务之外,再招收部分自我承担培养费用的考生,国家不负责考生的分配。
8.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是( )。
A.美国模式
B.欧洲大陆模式
C.英国模式
D.日本模式
答案: B
解析: 欧洲大陆模式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Ⅱ向的高校管理模式。
9.( )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A.层次结构
B.能级结构
C.地区结构
D.形式结构
答案: B
解析: 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10.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这些因素决定了高校教师劳动的( )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个体性
D.群体性
答案: A
解析: 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
11.教师队伍内部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是高等学校教师的( )。
A.年龄结构
B.学历结构
C.职务结构
D.专业结构
答案: C
解析: 职务结构指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务的比例,即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
12.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同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定型的时期是( )。
A.新生阶段
B.二、三级阶段
C.高年级阶段
D.研究生阶段
答案: B
解析: 大学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所学稳定发展、逐步定型时期。
13.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这体现了大学教学的( )原则。
A.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B.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C.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
D.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答案: A
解析: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
14.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下列哪几种类型( )。
A.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B.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C.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D.大、中、小、微型课程
答案: B
解析: 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
15.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某一学科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是( )。
A.教学计划
B.教材
C.教学目的
D.教学大纲
答案: D
解析: 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
16.班级授课制最先是由教育家( )在其《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
A.赫钦斯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答案: C
解析: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7.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 )。
A.实践与实习
B.职业生涯辅导
C.求职培训
D.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答案: D
解析:
18.(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还容易管理,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A.学年制
B.学分制
C.传统教学媒体
D.计算机教学
答案: A
解析: 实行学年制,对所有的高校来说,都有较统一的教学计划,各课程又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还有一套具体的规章和办法,比较容易管理,也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和一定的教学质量。
19.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纪律,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应该组织大学生参加( )社会实践活动。
A.生产劳动
B.参观考察
C.智力扶贫
D.社会调查
答案: A
解析: 组织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纪律,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加强与工农群众的联系。
20.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 )。
A.调查研究法
B.情感交流法
C.说理启迪法
D.榜样教育法
答案: C
解析: 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
二、填空题 (-)
1.简述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答案: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解析:
2.简述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答案: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解析:
3.简述讲授法的优点和缺点。
答案: (1)优点:
①讲授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相对较高;
②成本低,一堂讲授课的基本费用仅相当于大学教师的薪水,比起其他教学方法的费用要少得多;
③通用性强,一堂讲授课的内容常常是通用的,可以增加或删减其中的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或学习者的变化;
④能寓思想教育于讲授之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等。
(2)缺点:
①讲授法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的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影响所传递的知识的性质、速率和供给量,如果过多地使用,必然会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
②讲授法作为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这些知识;
③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学生常常忘记教师所讲的许多内容,对较长课时的课程尤其明显。
解析:
4.简述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 (1)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
(3)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
(4)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5.论述应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
答案: 正确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应遵循以下三点:
(1)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2)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两种价值观对后人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社会本位观肯定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对于教育走出“隔世”状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会给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没有分清适应社会的哪些方面,容易导致一种误解,不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要社会需要都适应;没有区别社会的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而影响社会的长远利益;容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与此相反,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
的价值,为后世的教育指明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变革新路,但是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将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简化,实际上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导致教育的某些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容易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适当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3)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高等教育在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单向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没有一个孰重孰轻的问题,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谁正确谁错误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与侧重的。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是辩证统一的,高等教育目的必须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高等教育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一边倒”的教训,而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做出动态的调整。
三、简答题 (-)
1.高等教育具有( )、( )、保存、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答案: 选择,传递
解析:
2.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 )、( )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
答案: 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
解析:
3.与近代大学有密切关系或者说有“血缘”关系的是12~13世纪产生于西欧的( )。
答案: 中世纪大学
解析:
4.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为两个方面:( )和( )。
答案: 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解析:
5.马克思认为( )与( )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答案: 教育,生产劳动
解析:
6.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 )的复合体。
答案: 理想与现实
解析:
7.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主张大学要广泛开展世俗的科学教育和发展民族文化,提倡( )、实行( )。
答案: 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解析:
8.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 )、( )和( )。
答案: 校,学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