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21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中,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被称为( )。
A.抽象概念
B.核心概念
C.次级概念
D.边际概念
答案: D
解析: 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的边际概念是指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之所以称这一类概念为边际概念,是因为仅凭这一类概念还不能判断公共政策学已经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但这一类概念运用的效果却未必是边际性的,实际上,往往对学科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
2.在古代中国,与政策研究密切相关的政治体制的政治录用机制是( )。
A.史官制度
B.决策制度
C.谏议制度
D.科举制度
答案: D
解析: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的政治录用机制,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种机制在制度安排上在上是选举,在下是求仕。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为学业优良者开辟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通道。科举制度是与政策研究密切相关的政治体制的政治录用机制。
3.以政策的结果是双赢还是一方所得为他方所失为标准,可以将政策划分为( )。
A.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政策
B.实质性与象征性政策
C.分配性与再分配性政策
D.初始政策与反馈政策
答案: A
解析: 零和博弈政策和非零和博弈政策是以政策的结果是双赢还是一方所得为他方所失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在某一特定的赛局中,胜者全得,败者全输,前者所得来自后者所失,具有这种结果的政策就是零和博弈政策,与这种类型相对的是非零和博弈政策。
4.中国建立股票市场的决策,在初始阶段属于( )。
A.确定型政策
B.不确定型政策
C.风险型政策
D.竞争型政策
答案: C
解析: 风险型政策是指有一个确定的政策目标而面临多个可能的政策结果的政策,如邓小平关于在中国建立股票市场的决策,在初始阶段就属于风险型政策。
5.政策系统对各种利益关系的充分考量和综合平衡是( )。
A.利益失衡
B.利益综合
C.利益输入
D.利益表达
答案: B
解析: 在政策系统制定政策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之外,还须充分考量社会成员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政策系统对各种利益关系的充分考量和综合平衡,即为利益综合。
6.公共决策的现代化首先是( )。
A.决策过程的专业化
B.决策过程的科学化
C.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D.决策过程的理性化
答案: D
解析: 公共决策的现代化首先是决策过程的理性化,因为从根本上说,优质的公共政策以及令人满意的政策效果来源于其过程的理性化。
7.从成因来看,公共政策问题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的程度,其表现出的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是( )。
A.差异性
B.主观性
C.历史性
D.政治性
答案: C
解析: 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历史性,是指公共政策问题从它的成因来看都不是突发的,而是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的程度,尤其新的公共政策问题很可能是已有政策遗留、衍生的,也可能是环境与事态的新变化所致。这些都说明公共政策问题常常具有历史性。
8.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 )。
A.边界分析
B.多角度分析
C.头脑风暴法
D.综摄法
答案: B
解析: 多角度分析,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其适用于分析和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对于复杂的公共问题,通常都要从多角度对问题的性质、原因和严重性做出分析和判断,否则就很难真正弄清问题所在,也就更难以推动进入政策议程。
9.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是( )。
A.程序议程
B.历史议程
C.政府议程
D.系统议程
答案: C
解析: 政府议程是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就具体种类而言,它有议会的、行政机关的、司法机关的和军事机关的等。还可以像上述那样按区域、层级和行业等来区分。由于政府议程通常比系统或公众议程要正规,所以又称正式议程。
10.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和在相当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做出重大决策和快速反应的决策类型是( )。
A.例行决策
B.平时决策
C.危机决策
D.常规决策
答案: C
解析: 危机决策一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决策,具有显而易见的不可逆转性,它要求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和在相当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做出重大决策和快速反应。
11.在政策目标的确定阶段,力求让同一政策的多项目标相互协调,该过程所遵循的原则是( )。
A.面向未来
B.实事求是
C.明确具体
D.系统协调
答案: D
解析: 系统协调原则要求在政策目标的确定阶段就力求让同一政策的多项目标相互协调,也让某项政策的目标与已有政策的有关目标或即将出台的其他政策的目标相一致。
12.帕顿和沙维奇认为,在认定和细化问题之后,为了在备选方案之间进行比较、衡量和选择,应实施的步骤是( )。
A.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
B.建立评估标准
C.评估备选政策
D.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
答案: B
解析: 帕顿和沙维奇认为,为了在备选方案之间进行比较、衡量和选择,必须建立评估标准。基本的评估标准包括成本、效益、效用、效率、平等以及政治可行性等。
13.政策论证的结论,即政策相关信息的逻辑结果,在政策论证要素中属于( )。
A.政策主张
B.立论依据
C.立论理由
D.驳斥理由
答案: A
解析: 政策论证要素包括:①政策相关信息,指与所论证的政策方案相关的信息。②政策主张,指政策论证的结论,即政策相关信息的逻辑结果。③立论理由,指政策论证中的假定。④立论依据,指用来证明立论理由或驳斥理由成立的根据。⑤驳斥理由,指的是对为什么立论理由无法被接受的原因、结论、假定所做的分析。⑥可信度,指立论理由及其立论依据压倒驳斥理由及其立论依据的程度。
14.提出公共政策执行的互适模型的学者是( )。
A.史密斯
B.雷恩和拉宾诺维茨
C.霍恩和米特尔
D.麦克拉夫林
答案: D
解析: 公共政策执行的互适模型被有些学者称为“互动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其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
15.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政策环境可区分为( )。
A.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
C.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
D.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
答案: A
解析: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政策环境可区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然环境是指与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然条件。政策执行系统的社会环境是指该系统以外由人的活动形成的,并对政策执行活动产生交互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
16.在政策执行宣传中,“干打雷,不下雨”的现象属于( )。
A.宣传不足
B.宣传过度
C.宣传不实
D.宣传适度
答案: B
解析: 宣传过度是指执行机关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多种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政策,却没有拿出实际的执行行动来,使群众的政策期望经常落空。有的群众把这种情况称为“干打雷,不下雨”。
17.将公共政策划分为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的学者是( )。
A.詹姆斯·安德森
B.帕顿
C.戴维·伊斯顿
D.威廉·邓恩
答案: A
解析: 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是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准备采取的行动有关,如福利的支出或高速公路的决定修建。程序性政策涉及由谁采取行动与怎样采取行动。
18.在政策评估中,衡量有关政策的利弊优劣的指标或准则是( )。
A.评估意向
B.评估标准
C.评估方法
D.评估程序
答案: B
解析: 评估标准是衡量有关政策的利弊优劣的指标或准则。这些指标或准则,首先必须建立在现实确实存在的、特定的并需要在现阶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的评估问题之上。
19.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可把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分为( )。
A.经常性监控和引发性监控
B.过程性监控和结果监控
C.单方面监控和抗辩性监控
D.引发性监控和抗辩性监控
答案: A
解析: 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分为经常性监控和引发性监控。经常性监控,主要体现为日常工作的监控。引发性监控,是政策监控主体考虑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出现了重大的分歧、政策执行中产生了问题、通过投诉反映政策问题时所进行的监控活动,它是一种被动性的行为。
20.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 )。
A.政策评估
B.政策周期
C.政策变动
D.政策执行
答案: C
解析: 公共政策稳定只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当现行政策网络中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或者受到外界的压力时,都有可能产生政策创新的要求,并在一定条件下导致某个政策甚至一系列政策的变动。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研究中常用的二手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包括( )。
A.非参与观察法
B.二次分析法
C.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D.无结构访谈法
E.内容分析法
答案: BCE
解析: 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又称为非介入性研究或文献研究。公共政策研究中常用的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内容分析法、二次分析法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2.信息技术革命等因素使公共政策的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和动荡,主要表现为( )。
A.不确定性
B.关联性
C.模糊性
D.动态性
E.割裂性
答案: ABCD
解析: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价值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公共政策的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和动荡,主要表现为:①不确定性,其主要特征是无法对未来或将要发生的事情作出预测,极端的例子是各类危机事件或紧急状态的出现;②关联性,表现为政策问题所属的领域难以清晰地区分,公共组织与环境之间信息、知识的交流也难以清晰划界,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③模糊性,指多元政策主体在同一问题上立场、认知、利益的差异;④动态性,一方面说明政策问题变化速度快,另一方面表明政策问题具有非线性的因果关系,且带有开放系统的特征。
3.公共政策有效执行要遵循的原则有( )。
A.人治原则
B.民主原则
C.法治原则
D.创新原则
E.忠实原则
答案: BCDE
解析: 在规范的意义上,有效的政策执行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忠实原则。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有利就执行,无利就变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都是有悖于忠实原则的,必然导致政策执行偏差乃至失败。②民主原则。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执行必须坚持民主原则。③法治原则。指政策执行的权力设置、人员录用、机构配备、执行程序、执行责任等要实现法治化,杜绝政策执行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压法、人治代替法治等现象,从而防止政策执行权力的异化和腐败。④创新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威廉·邓恩将预测性评估的方法归纳为( )。
A.外推预测
B.理论预测
C.判断预测
D.内推预测
E.实践预测
答案: ABC
解析: 威廉·邓恩将预测性评估的方法归纳为三种预测方法:①外推预测。外推预测是分析人员根据目前的和历史的数据,来判断未来的社会状况。②理论预测。理论预测帮助分析人员以理论假设,以及当前和历史的数据为基础对未来的社会状况做出预测。③判断预测。与外推预测、理论预测技术中经验数据和理论起关键作用不同,判断性预测试图就各种判断进行推导和合成。
5.公共政策评估的技术标准的内容包括( )。
A.多样化
B.单一化
C.数量化
D.系统化
E.分散化
答案: ACD
解析: 政策评估的技术标准的内容包括:①多样化。政策评估主体应使评估技术标准多样化,有较多的选择余地。②系统化。政策评估主体应把技术方法视作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整体,使之系统化。③数量化。现代数学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政策评估技术方法从单纯的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使用逐渐向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的方向转变,使政策评估活动的指标与判断常常由数值来表示。
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答案: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任何问题都源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政策问题也不例外。政策问题来源于一些可以观察到的、能够表述出来的客观事实或问题情境。这些事实或问题情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问题的察觉。这种客观的事实或情境已为社会大多数人或统治集团及其少数权威统治者所察觉,从各自的角度感觉到了问题的存在。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社会所存在的客观现实状况与统治者或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等有相当严重的冲突。这种严重的冲突使人们感到有强烈的需求或者是一种受到剥夺的感觉。因此,有必要采取行动改变这种状况。只有那些与上述几方面有严重冲突的公共问题才能成为政策问题。
  (4)团体或组织活动。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演变为政策问题往往不单纯是少数个人行动所致。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只有采取一定的团体或组织行动才有可能影响有关公共组织和政府。即便是少数权威统治人物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行为(如说服执政党或公共权力机关)才能将他察觉到的公共问题变成政策问题。
  (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政策问题要求人们所察觉的问题必须在政府的职权范围之内,通常都不可能仅靠少数人或一些私人部门的努力来解决,而必须由有关政府组织或社会公共组织纳入政策议程并依法采取相应的政策行动来加以解决。
解析:
2.简述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所包括的内容。
答案: 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也就是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具体如下:
  (1)地理自然环境,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体是指政策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包括国土面积、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等。
  (2)经济环境。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因素的总和,包括生产力的性质与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总量等。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政治法治环境。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实际或潜在的政治状态与法治状态,前者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状况等,后者包括法律体系、法律机构、执法状况、社会治安等。
  (4)社会文化环境。就是对政策系统生存、发展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状况与文化状况。它主要包括民族、宗教、人口、社会结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政治文化等过去和现在的情况。
  (5)国际环境。既包括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演变的共同趋势,国际格局、全球秩序及相应的规则,也包括对政策系统生存、发展和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的民族国家间、跨国组织间的竞争、合作与冲突。
解析:
3.简述导致政策移植失败的因素。
答案: 至少有三方面的因素可能导致政策移植失败:
  (1)信息不全的政策移植(UniformedTransfer),是指政策借用国对于该政策的信息了解不充分,不清楚它在原国家是如何运行的。
  (2)不完全的政策移植(IncompleteTransfer),是指虽然政策移植发生,但是使得该政策在原国家获得成功的某些重要因素却没有采纳。
  (3)不当的政策移植(Inap-propriateTransfer),是指没有充分注意到政策借用国与政策输出国之间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背景方面的不同。
解析:
4.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积极目的。
答案: 公共政策评估的积极目的在于:
  (1)发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为备选方案确定优先顺序提供依据。
  (2)通过政策评估活动明确政策的可行性程度,得出继续执行政策或停止执行政策的判断。
  (3)依据评估结果,改善政策执行程序与技术。
  (4)不同的政策会有不同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这就需要通过评估活动,分清多项政策的轻重缓急,对政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为下次政策制定、执行和调整过程准备一定的有利条件。
5.试论治理理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答案: 公共政策是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以及个体公民之间互动与合作的方式,是提高治理能力、臻于“善治”的重要手段。治理理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如下:
  (1)治理理论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认为政府应当回到“掌舵”即制定政策的位置上来,作为合作者、催化剂和促进者,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向私人部门施加各种可行的和有力的影响,让其“划桨”即执行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最优功能组合。
  (2)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认为无论是公共行为者还是私人行动者,都没有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所必需的知识、信息和能力,因此,有必要突破政府为唯一的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思路,借助其他主体的能力和资源,实现政府的职能目标。
  (3)治理理论强调公共决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认为传统的公共政策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自上而下的运行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发号施令,制定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政策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依靠合作网络的权威。
  (4)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现代国家的政府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社会团体。这使国家与社会之间、公营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和责任日益模糊,也使政府在社会中的特殊性受到了削弱,但这并不构成政府规避或减轻责任的理由。
解析:
6.试论公共政策的偏好性。
答案: (1)政策的社会本质是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2)关于公共政策的偏好性分析如下:
①政策过程对政策主体来说始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每个选择都体现着政策主体的偏好。这种偏好性是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之一。
②这种选择是政府对个人和群体提出的利益诉求进行的选择、综合及排序。政府会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由于这是一个各种社会力量博弈的过程,所以政府的选择也就会比较充分地反映强势社会群体的偏好,甚至这种偏好直接地转化为政府的偏好。
③任何一项具体的政策都必须预设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而重点就意味着不同的个人和社会群体从这项政策的实施中或受益或不受益甚至受损、或受益大或受益小、或直接受益或间接受益、或近期受益或将来受益。
④政策重点的预设体现的就是政府的偏好性。
7.35名幼儿成扫黑除恶摸排对象  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曝光了备受舆论关注的X区“摸排幼儿涉黑涉恶事件”。
2019年5月,X区教育局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中,未吃透上级政策,对校园贷、套路贷和校园欺凌暴力等问题集中摸排时,起草相关通知并在附件中自行拟制了学校涉黑涉恶情况摸排表,把“学生涉黑涉恶情况”作为填报内容,“一刀切”地下发给该区教育系统所有学校进行摸排,给全区学校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X区某幼儿园收到通知后,把样表发至各班级,要求老师填写。此后,一名老师将填有“通过对本班35名幼儿进行排查,未发现有幼儿有涉黑涉恶情况”的表格,拍照后在个人微信朋友圈发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X区教育局作风不实、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局党委被上级责令做出书面检查,其他有关责任人员也受到了相应处理。
  (1)试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
  (2)根据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的内涵,分析上级对“摸排幼儿涉黑涉恶事件”进行严肃处理的必要性。
答案: (1)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是指政策执行主体依法定权力执行政策,是权、贵、利的统一体,对政策执行须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道德责任和人格责任。为此,应当使政策执行的责任明晰,增强执行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意识。
  (2)责任追究机制是指政策执行主体各负其责。据此,上级对“摸排幼儿涉黑涉恶事件”进行严肃处理的必要性如下:
①X区教育局作风不实、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在政策执行中大搞“一刀切”“走过场”,把不该作为摸排对象的幼儿也纳入了排查范围,给全区学校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②“摸排幼儿涉黑涉恶事件”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脱离实际的政策执行。不仅增加了基层的负担,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政策执行是权、责、利的统一体。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忘记政策执行者应负的责任,往往会出现此类问题。
③这种政策执行正是政策执行者责任感、使命感缺火的表现。形式主义的政策执行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政策执行者须为此承担政治责任。必须实行责任追究机制,才能够增强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意识。
解析:
8.国家分批取消部分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  多年来,在一些公共权力的推动下,形形色色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程序大行其道。房地产中介人员要考房地产经纪人证,足底按摩服务员要考足疗师证……一个行业有十几种甚至多达几十种的职业资格。一些社会机构趁机通过办班、教材、考试来收取高额的培训费、教材费、考试费。有关部门随意设置职业资格,催生了考证经济的乱象纷飞。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过一句名言,“翅膀绑着黄金的鸟儿飞不起来”。绑着太多证书的年轻人,又怎么可能飞得高、飞得远?不是在考证,就是在考证路上,不应该成为现代年轻人的宿命。从2014年开始到目前为止,国家已经先后取消400余项资格证,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的进程。
  就近期而言,虽然在2019年的8月和11月,国务院分两次取消了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消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就业门槛。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所有职业资格和取消职业资格制度,有些行业和职业,还是必须要有相关资格认证的,例如律师、教师、建筑师等。换言之,一些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政策必须完全终止,另一些必要的政策则需要保留。这也给热衷于考证的年轻人提了个醒,那就是要从社会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出发,重视提高自己的能力。
  (1)试述政策缩减的概念。
  (2)运用政策缩减的概念,分析国家为什么分批取消部分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
答案: (1)政策缩减是指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一般说来,政策缩减是通过逐步减少对政策的投入,缩小政策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等措施,来达到最终完全终止政策的目的。
  (2)国家分批取消部分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原因如下:
①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程序已经成为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的阻力。对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逐步进行终结势在必行。
②取消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必须考虑可能对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国家利用渐进的方式、采用政策缩减的办法对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进行终结。
③国家通过取消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逐步减少对政策的投入,缩小政策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达到政策终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