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江苏高校教师资格《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题(网友回忆版)五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提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古代教育家是()。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庄子
答案: C
解析: “有教无类”出自孔子的《论语》。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
A.《论语》
B.《礼记》
C.《中庸》
D.《孟子》
答案: B
解析: 此句出自《礼记》中的《大学》。
3.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反映了他把()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
A.教书育人
B.尽职尽责
C.关心学生
D.提高业务
答案: A
解析: 唐代大思想家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认为教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生、解释疑问的人,反映了他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
4.在中国倡导并实行学术自由的第一人是()。
A.梁启超
B.蔡元培
C.梅贻琦
D.陶行知
答案: B
解析: 蔡元培是在中国倡导实行学术自由的第一人。
5.创造性地发展了西方社会的大学学术研究功能的里程碑式人物是()。
A.英国教育家保罗·纽曼
B.美国教育家杜威
C.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D.德国教育家洪堡
答案: D
解析: 对西方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德国新人文主义教育家洪堡。洪堡创造性地发展了大学的学术研究的功能,他认为“人们称之为高等科学机构的东西,摆脱了一切国家形式,就是人的精神生活,它使人们有外在的空闲和内在的冲动以从事教学与研究”。
6.道德是人们从()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A.“善”的规则
B.“善”和“恶”的标准
C.思想精神
D.实践一精神
答案: D
解析: 道德是人们从“实践一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来比喻教师()的意义。
A.教书育人
B.为人师表
C.教育公正
D.教育人道精神
答案: B
解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来比喻为人师表的意义。
8.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家是()。
A.梁启超
B.陈独秀
C.梅贻琦
D.罗家伦
答案: C
解析: 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治校格言。
9.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A.是非
B.善恶
C.荣辱
D.美丑
答案: B
解析: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0.()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
A.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B.培养四有新人
C.养成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大学生
D.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答案: D
解析: 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
二、简答题 (-)
1.大学精神的内涵有哪些?
答案: (1)学术自由精神;
(2)独立自治精神;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4)开拓创新精神;
(5)理性批判精神。
解析: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教师的劳动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培养新的一代,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
(2)教育劳动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方法和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劳动创造性的重要体现。
解析:
3.什么是他律?什么是自律?二者哪个更重要?
答案: (1)他律是指道德主体在接受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其意志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和驱使,把追求道德之外的目的作为行为准则。
(2)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能严于律己,自觉主动地内化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付诸行动。具有自律性的人往往不受外在环境和因素的干扰,依靠道德信念,凭自己的良心追求道德目的和道德境界。
(3)他律和自律是师德修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但二者又有相互关联作用。这种关系表现在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发展和升华。二者同等重要。
解析:
4.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 (1)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
(2)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
(3)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
解析:
5.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如何?处理高校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是什么?
答案: (1)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②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③在情感、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④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
(2)高校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
①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教师与学生是任何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缺少了任何一方,教育过程就无法进行。第一,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主导的作用。第三,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②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第一,尊重学生是教师有效实现教学教育的需要。第二,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第三,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还应当学会克制。第四,对学生的尊重,不仅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而且还表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上——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③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不仅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第一,教师要扩大与学生的交往范围,积极参与他们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第二,教师应遵循师德规范的要求深人了解学生,公正、无私、少成见,放下架子去接近学生,把握学生的内心思想活动,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第三,理智地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
④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第一,严而有理——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应当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第二,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接受能力应有一个正确的估量,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实际情况,能为他们所接受的适度的要求。第三,严而有方——教师多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有办法促使学生乐意地去接受、确确实实地去执行。第四,严而有恒——所谓恒,就是坚持长久。对学生提出的严格要求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6.针对近年来高校教师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等热点问题,教育部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做出具体规范,特别是首次明确师德将成为教师评优等的首要标准。这份规范对高校教师提出六大项“师德”标准,即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
请论述师德标准的重要意义。
答案: 学习和实践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人才观念的更新赋予了教师的道德责任和对学生道德评价的全新含义。对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必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确立民主平等的教育新理念。未来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必须以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3)教师培养与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人民教师来说,要把社会主义教育职业劳动中业已形成的教师道德原则、规范,从社会的外在道德行为要求,逐步变成教师自己的内在需求,并在具体教育行为中有所体现。
解析:
7.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89.1%的人感叹当今好老师不常有,66.7%的人感觉当下大学生不认真上课情况普遍”,《中国青年报》指出,当下“老师混课时,学生混学分”是很多大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心照不宣一起走过场的尴尬现实”。
某校新闻专业广告策划课的任课教师强调要加强课堂的互动性,把课程生动权交给学生,他的课被其学生总结为“老师侃大山+学生课堂报告+播放动画片”之三段。因为该课程期末不需考试,只要交一篇论文,且教师给分很“厚道”,学生虽然觉得学不到东西,但也不愿退课。
许多二线高校明确规定各职级教师必须按一定频次开设选修课,可是有些教师因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开设选修课的能力及经验,开出的选修课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教务部门也缺乏必要的审核筛选,课程质量难以保证。两名教授虽然名气很大,水平很高,但其对待课程的态度与学术水平并不相称,往往很少备课,常常凭着自己的学术功底自由发挥,体系性不强,课程要求也并不严格。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无论是安排没有相关经验的老师上课,还是“名师”挂名却让助教上课,都体现出当今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功利化弊病。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做好高校教学工作。
答案: (1)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理念有着自身的鲜明特征:①教学对象的主体性;②教学目标的发展性;③教学要求的全面性。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①教师要有扎实的科学专业知识;②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③教师要掌握教育的心理科学知识;④要学而不厌,锐意进取;⑤知识的更新规律、保持自身魅力的需要。
(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①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②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③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
(4)注重全面教学改革。①确立主动性教学的价值追求;②建立整体性教学目标模式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中心的设计教学方法系统。
(5)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意义是使教学活动成为主体性强的活动——自觉能动性、科学能动性、科学创造性。当前教学评价的改革应有利于对学生综合本质的评价,有利于考核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有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