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17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必须对他(她)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到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这遵循的是
A.客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 A
解析:
2.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这反映的是
A.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B.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C.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D.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
答案: C
解析:
3.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发展
B.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
C.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D.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答案: B
解析:
4.“一目十行冶”、“眼观六路冶”、“耳听八方冶”,指的都是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范围
答案: D
解析:
5.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
A.视觉的集中
B.听觉发展与语言发展联系起来
C.手眼协调动作的出现
D.出现“认生”现象
答案: C
解析:
6.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是
A.运动记忆
B.形象记忆
C.情绪记忆
D.语词记忆
答案: A
解析:
7.要求幼儿记住的材料或事情,要一件一件交代清楚,要一件一件地教,让他一件一件地学,一件一件的巩固。不能这一件还没学好,马上又去学习另一件。这是
A.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
B.帮助建立学习材料之间的联系
C.帮助幼儿进行意义记忆
D.避免学习材料之间相互干扰
答案: D
解析:
8.一个大班男孩观察“雪景”后想像说:“她走在大路上正在想。她想上学,想当个学生。她还想上班,当一个老师。”这属于
A.经验性想像
B.情境性想像
C.愿望性想像
D.拟人化想像
答案: C
解析:
9.学前儿童比较事物的发展特点是
A.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
B.先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
C.先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
D.先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
答案: A
解析:
10.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依次是
A.前言语阶段;言语发生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B.言语发生阶段;前言语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C.前言语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言语发生阶段
D.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言语发生阶段;前言语阶段
答案: A
解析:
11.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一般包括
A.原始情感、道德感、幸福感
B.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C.基本情感、理智感、成就感
D.自我意识情感、美感、愉悦感
答案: B
解析:
12.学前儿童意志行动萌芽的三阶段是
A.最初的移步性动作;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意志行动的萌芽
B.最初的操作性动作;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意志行动的萌芽
C.最初的习惯性动作;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意志行动的萌芽
D.最初的稳定性动作;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意志行动的萌芽
答案: C
解析:
13.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阶段为
A.早期阶段;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
B.早期阶段;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兴趣的聚焦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
C.初级阶段;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兴趣的聚焦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
D.初级阶段;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
答案: D
解析:
14.亲子关系的类型一般有
A.民主型、指导型、放任型
B.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C.合作型、专制型、放任型
D.宠爱型、专制型、放任型
答案: B
解析:
1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是
A.低速度、均衡性和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B.低速度、不均衡和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C.高速度、均衡性和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D.高速度、不均衡和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答案: D
二、名词解释 (每题3分,5题,共15分。)
1.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
2.无意注意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3.幼年期健忘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幼年期健忘”。
4.积极词汇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是指儿童自己能说能用的词汇,又称主动词汇。
5.环境决定论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这种理论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归结为环境教育机械作用的结果。
6.简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l)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2)记忆容量的增加;
(3)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然后才出现回忆;
(4)记忆内容的变化,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然后是情绪记忆,再是形象记忆,最后是语词记忆。
7.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像的特点。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l)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
(2)想像的主题不稳定;
(3)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4)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5)想像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8.简述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l)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
(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
(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9.亲子早期依恋发展的三阶段,并作简要解释。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10.请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在幼儿教学中运用感知觉规律。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例如:我们进入幼儿园活动室,有时会闻到一股空气污浊的气味,而在活动室内的老师和幼儿毫不察觉,外来人在室内待了一段时间后,也不觉得了。
(2)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对比。例如: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显得比较暗一些,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
(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另一些刺激物,人们对它们的知觉较为模糊,好像是衬托在知觉对象的后面似的,成为知觉的背景。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这是利用了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的规律。
11.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
(3)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4)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12.一位新老师认为大班某幼儿比较聪明,于是请他(她)站起来对刚刚讨论过的问题作出总结。该幼儿却产生极大的反感。经了解,其原任老师以此作为惩罚幼儿不专心进行集体教学活动的手段。
请结合上述片段,分析:
(1)这反映了他(她)怎样的情绪?
(2)面对这种性质情绪的逐渐增多,教师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这反映了他(她)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是典型的社会性情绪。
(2)面对这种性质情绪的逐渐增多,教师应特別注意: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教师要尊重儿童,平等地对待每个儿童,充分认识心理伤害的严重后果。
2)、加强对自身的情绪调节教师要善于做自己情绪是主人。
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以理制情”。
其次,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自觉地支配自己的情绪。
第三,要自我疏导。自己有不良的情绪时,可及时向亲人、朋友倾诉,万不能迁怒于幼儿。
第四,要用意志克服各种困难,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3)、坚持因材施教教师所追求的就是要实现每个儿童“个人的”“自由的”发展,就是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个人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切不可“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