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18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客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实践性原则
答案: D
解析: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A.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B.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心理特征
C.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D.是随着年岭增长而自发出现的
答案: C
解析:
3.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
A.无意注意占优势
B.刺激物是引起有意注意的原因
C.注意的发展受言语的支配
D.有意注意开始占优势
答案: A
解析:
4.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
A.开始出现工作记忆
B.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C.有意记忆开始发展
D.长时记忆开始发生
答案: B
解析:
5.萌萌在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时,离兴地说:“妈妈,我也会唱,老师教过我们!”此过程属于记忆中的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答案: C
解析:
6.下列关于儿童的想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和儿童大脑皮质的成熟有关
B.和儿童表象的发生与数量积累有关
C.与儿童的言语发展无关
D.儿童在l岁半~2岁时出现想象的萌芽
答案: C
解析:
7.小朋友们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仿佛在脑海中看见了沉稳而踏实的乌龟和灵活而骄傲的小免子赛跑的情景,这是属于
A.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
B.无意想象和创造想象
C.有意想象和再造想象
D.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
答案: C
解析:
8.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成人可以①启发幼儿明确主题,准备相关材料②通过动作促使幼儿变换观察角度,引发想象③通过语言提示丰富儿童的想象内容④帮助幼儿分清想象与真实,否定幼儿脱离现实的幻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9.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是
A.言语的发生
B.开始出现用语词的概括
C.开始出现直观的概括
D.开始出现动作的概括
答案: B
解析:
10.5岁的女孩看见老爷爷家的老保姆走了,来了一个年轻的保姆。她问:“她走了是因为她老了,也累了,是不是?那么新来的保姆到了老的时候,老爷爷是不是又要找别人?”这个女孩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答案: C
解析:
11.为了促进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以下行为不正确的是
A.利用“行走反射”,从出生后一周开始帮助孩子练习“行走”
B.在婴儿10个月后时帮助孩子练习五指分工
C.在家庭和幼儿园中正确指导幼儿使用筷子
D.避免让幼小儿童过早执笔写字,初学时注意正确姿势的指导
答案: B
解析:
12.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觉得自己和妈妈是同一个人,以后逐渐知道自己是一独立的个体,才开口叫妈妈。随着孩子会叫“妈妈",说明孩子正处于
A.自我感觉阶段
B.自我认识阶段
C.自我意识阶段
D.自我控制阶段
答案: B
解析:
13.5岁的男孩小明故意损坏同伴的东西,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这属于杜会性发展中的
A.同伴关系
B.性别角色行为
C.亲社会行为
D.攻击性行为
答案: D
解析:
14.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时,祖辈对孩子采取娇惯的态度,对孩子一切包办代替,这在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中属于
A.婚姻关系因素
B.家庭规模因素
C.家庭结构因素
D.出生顺序因素
答案: C
解析:
1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
A.从简单到复杂
B.从抽象到具体
C.从分化到笼统
D.从主动到被动
答案: A
二、名词解释 (每题3分,5题,共15分。)
1.机械记忆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2.创造想像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3.前言语阶段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在儿童真正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或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4.原始情绪反应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儿童出生后可以立即产生情绪表现,最初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5.亲社会行为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6.简述幼儿视力减退的影响因素。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光线照明不足。
(2)幼儿坐姿不良,桌椅高度不适宜,读写姿势习惯不好。
(3)缺乏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近距离视力活动时间过长,不注意及时休息。
7.筒述3~6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8.简述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及其表现。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具体性。幼儿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例如,“家具”比“桌子”、“椅子”等词更抽象,幼儿较难掌握。
(2)形象性。表现为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例如免子总是“小白兔”,奶奶总是白头发的。
(3)经验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
(4)拟人性。幼儿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做人,把自己的行动经验和思想感情加到小动物或小玩具身上,和它们交谈做朋友
。(5)表面性。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表面现象来进行。
(6)片面性。幼儿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善于全面性地看问题。
(7)固定性。幼儿思维缺乏灵活性,较难掌握相对性的概念。
(8)近视性。幼儿只能考虑到事物眼前的关系,而不会更多地去思考事情的后果。
9.简述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更多是在生活中学会的,有必要在生活中教给孩子有意识地调节情绪及其表现方式的技术。
(l)反思法。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
(2)自我说服法。
(3)想象法。遇到困难或挫折而伤心时,想想自己是“大姐姐”、”大哥哥或某个英雄人物。
10.试论述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社会生活环境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要通过儿童具体的生活环境来起作用,因为孩子是生活在具体的家庭和同伴环境中的。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对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榜样的作用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同伴的相互作用: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移情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由于认识的局限,学前儿童特别容易自我中心地考虑问题,因此帮助孩子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是发展孩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
11.试论述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1)思维的发生标志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只是单纯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理解了的知觉。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思维使儿童的情绪越来越复杂化,比如幼儿开始怕鬼、怕坏人,有了同情心及道德感等高级情感;思维发生和发展使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比如出现了责任感、说谎和诚实等行为。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级形态。儿童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认识自己。
12.“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摆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l)请说明在以上情景中的儿童属于何种依恋类型?
(2)健康的依恋有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请举例说明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安全型依恋。
(2)①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最佳依恋的发展需要在“母性敏感期”孩子与母亲的接触。
②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会造成孩子的“分离焦虑”,而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特别是6~8个月后的分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个时期是孩子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关键时期,不管存在什么样的困难,父母都要尽量自己负担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
③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如抱孩子,还要适当和孩子一起玩耍,同时父母要保持愉快的情绪。
④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作出反应。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做出反应(如找人、哭闹等),注意孩子的行为并给予一定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