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21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①个体心理的发生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学前时期心理过程④学前时期个性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①个体心理的发生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③学前时期心理过程④学前时期个性的发展
2.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
A.稳定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必要性
答案: B
解析: 儿童所生活的时代不同,也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说明具有可变性
3.在同一时间内,幼儿的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间的对象与活动,指的是人
A.注意的范国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选择性
答案: C
解析: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
4.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叫做
A.记忆广度
B.记忆范围
C.记忆稳定性
D.工作记忆
答案: A
解析: 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5.从记忆的内容看,记忆可以分为
①运动记忆②机械记忆③形象记忆④情绪记忆⑤语词记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从记忆的内容看,记忆可以分为1、运动记忆——又称动作记忆,是指所识记的内容是人的运动或动作的记忆。儿童最早出现的就是运动记忆。(喂奶姿势)2、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儿童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厌恶什么、害怕什么都是情绪记忆的表现。3、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比如,婴儿认识自己的奶瓶、认识妈妈、能分清熟悉的人和陌生人,都是形象记忆的表现。4、语词记忆——是以语言材料作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在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
6.下列不是幼儿再造想像的特点的是
A.幼儿的想像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B.幼儿的想像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C.幼儿想像的形象和原型有很大的不同
D.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像的必要条件
答案: C
解析: 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7.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仿佛看见了沉稳而踏实的乌龟和灵活而高傲的小兔子赛跑的情景......这是幼儿的什么想像?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创造想像
答案: C
解析: 再造想象:根据他人的语言描述或图形示意而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8.一个中班的男孩对“夏景”的想像是:“小姐姐坐在河边,天热,她想洗澡,她还想洗脸,因为脸上滴汗。”这属于下列哪种想像?
A.情境性想像
B.经验性想像
C.愿望性想像
D.拟人化想像
答案: B
解析: 经验性想象-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思维经验来进行的。
9.前概念阶段的思维特点不包括
A.思维开始运用抽象性符号进行,出现抽象表征功能
B.儿童思维中的物体已经减少个别性,带有一般性、概括性
C.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还表现在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
D.儿童在一个时间只能考虑到事物的一种特征,不能同时照顾两种特征
答案: A
解析: 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这一阶段出现许多自发的神话故事、“拟人化”和“泛灵论”的思想。
10.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思维)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运算阶段,( )前处于前两个阶段。
A.5岁
B.7岁
C.9岁
D.11岁
答案: B
解析: 7岁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
11.有个婴儿学不会用手指抓东西,只会用手大把抓。专家便把玩具轻轻地放在孩子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间,并引导他用两只手指拿东西时,婴儿短短几分钟内就学会了不再大把抓了,这体现动作的发展受到下面哪个因素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成熟因素
C.教育和练习因素
D.动机因素
答案: C
解析: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二、成熟因素三、教育、练习四、激发兴趣,本题为教育、练习因素
12.根据心理活动的强度、平衡性与灵活性的不同,可将气质分为不同类型,其中对粘液质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精力旺盛,易感情用事
B.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定
C.敏锐稳重、多愁善感
D.稳重有余、灵活性不足
答案: D
解析: 粘液质:安静,淡漠,沉稳,反应迟缓,寡言少语,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不易转移,坚忍,执拗。
13.在我们中国传统的社会中,当女儿做出女性(如安静、不淘气)行为时,母亲会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当女儿做出男性行为时(淘气、爱活动)时,母亲会作出消极的反应。这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
A.引导作用
B.榜样作用
C.强化作用
D.暗示作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正强化、负强化反馈,及时纠正不良的说话习惯
14.一项研究表明,3岁孩子知道站在他人的角度能看到些什么,但他们不能推断出他人看到那些情景之后会有什么想法。5岁的孩子却能够作出推断,这表明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什么特点?
A.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B.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
C.儿童移情能力的水平随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化的
D.移情能力的发展关键期可能在5~6岁左右
答案: A
解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理解能力会增强。
15.儿童每天都在感受新事物,听到成人教给他的词,这些知识经验,在他的头脑中日积月累,起初可能表现为理解词,但是到了一定时期,他就开始说出词,产生了语言发展中的质变。这表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
A.高速度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整体性
答案: B
解析: 发展的连续性——前后发展阶段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前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基础,当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发展的阶段性——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它处在量变阶段,在较短的时间内,没有突然的变化,但是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发生“质变”,表现出一些带有本质性的重要差异,这些差异有显著的变化,使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辩证统一的。
二、名词解释 (每题3分,5题,共15分。)
1.记忆的潜伏期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记忆的潜伏期是指从识记到能够再认或回忆之间的时间。
2.创造想像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3.积极词汇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儿童自己能说能用的词汇。
4.诱发性的笑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笑,婴儿最初的诱发性的笑多发生在婴儿睡眠时间。
5.亲社会行为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6.简述听觉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听觉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2)儿童依靠听觉感受音乐,从而得到美育的熏陶。
(3)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
7.简述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8.简述幼儿推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推理过程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2)推理过程可以分为4级的水平,而且水平逐渐提高,比如:推理内容的正确性提高、推理的独立性、推理过程的概括性与方式的简约性等。
(3)儿童的推理方式的发展是由展开式向简约式转化。
9.简述学前儿童情绪的自我调节化发展的趋势表现。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步提高。
(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10.试述无意想像的特点及表现。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想像的主题不稳定。
(3)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4)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5)想像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注:展开阐述合理可酌情给1~5分。)
11.试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总的来说儿童思维的真正形成是在2岁左右。幼儿期(3~6、7岁)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它是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在幼儿期末,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2)具体看来,思维的直观行动性是思维发生阶段的主要特点。3岁前的思维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3岁后,直观行动思维继续发展,并且发生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以及思维中语言作用的逐渐增强。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象代替了一些行动,成为幼儿期思维的主要形式。5岁以后,幼儿发展出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12.案例一:奶奶带着轩轩出去散步,回来的时候轩轩不愿意走,一定要奶奶抱。抱着他走了一段路后,奶奶累得气喘吁吁的,就对轩轩说:“奶奶抱不动了,你自己下来走好不好?”轩轩紧紧地抱住奶奶的脖子说:“不嘛不嘛,我不要自己走,就要奶奶抱嘛!”
案例二:妈妈由于感冒,躺在床上休息,天天跑过去要妈妈讲故事给他听。爸爸拉过天天说:“妈妈现在很难受,就像你感冒的时候那样难受。你去帮妈妈倒杯温水来好吗?”天天想了想,就去倒水了,回来的时候,他看见爸爸正在轻轻的帮妈妈按摩头部,并询问:“你感觉好点没有?”天天看了一会,走过去,坐在床边轻轻地拍着妈妈,就像平时妈妈轻柔地拍他一样。
(1)结合案例中两个孩子的不同表现,说明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2)结合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说说如何帮助孩子建立亲社会行为?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从别人的角度考虑(移情)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反应(同情),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亲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案例一中轩轩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没有从奶奶的角度去考虑,在奶奶背不动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要抱着走,没有产生亲社会行为。而案例二中天天能关心母亲,做出一些安慰行为帮助母亲减轻痛苦。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仅受到移情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和电视媒介)和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家庭、同伴相互作用)的影响。帮助孩子建立亲社会行为可以从移情、社会生活环境和儿童的日常生活环境三方面进行考量:
一是从移情角度来说,帮助孩子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是发展孩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
二是从社会生活环境来说,社会要宣扬并鼓励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通过一些亲社会电视节目使得孩子能理解一些特定的亲社会内容,并能将其应用到其他情境。
三是从儿童日常生活环境来看,家庭是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通过榜样的作用和父母的教养方式起作用,因而要帮助孩子建立亲社会行为,家长就要起到亲社会行为的榜样示范作用,并采取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支持孩子的独立活动,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奖赏和指导;同时给孩子制定严格的准则并说明施加这些准则的原因。其次,从同伴相互作用通过模仿和强化两个方面影响亲社会行为来看,要鼓励同伴之间相互帮助,赞赏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进而帮助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建立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