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19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属于公共政策学中“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是( )。
A.政策替代
B.政策稳定
C.政策维持
D.政策变动
答案: A
解析: 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有五种:①政策废止,是政策终结的一种最直接、最彻底的方式。②政策替代,是指用新政策取代旧政策,这种推陈出新的方式可以减少政策废止所带来的冲击。③政策分解,指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④政策合并,指有些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它们所担负的功能并没有被取消,因而通过一定的程序,将仍然可行的部分重新组合后以一项新政策的面貌出现。⑤政策缩减,指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
2.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
A.邓恩
B.拉斯韦尔
C.戴伊
D.林德布洛姆
答案: B
解析: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他也是政治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写于1936年、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学派在那个时期的一部代表性著作《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为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提供了最初的思路。
3.下列概念中,既是总政策的具体化,又是具体政策的原则化,还是联结总政策和具体政策中间环节的是( )。
A.元政策
B.总路线
C.基本政策
D.部门政策
答案: C
解析: 基本政策是指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基本政策衍生自元政策,是元政策在某一领域或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同时它又是该领域或方面的元政策,对该领域或方面的具体政策起管总的、统摄的、统帅的作用。基本政策是总政策的具体化,是具体政策的原则化,是联结总政策和具体政策的中间环节。
4.公共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与方式被称为( )。
A.历史制度主义
B.民意反馈方式
C.公共决策体制
D.个体决策体制
答案: C
解析: 公共政策是政策系统输出的公共产品。政策系统的核心是公共权力,政策系统的运行就是公共权力的运行。围绕公共权力,作为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的政策行为者以不同方式持续不断地互动,并形成了关于公共决策权力配置的制度、程序、规则与方式,即公共决策体制。
5.被马克思视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的是( )。
A.弹劾权
B.选举权
C.被选举权
D.大众传播
答案: D
解析: 大众传播是指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成员传送信息、知识的过程。作为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信息集约者、传播者和沟通者,大众传播影响到民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马克思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将大众传播视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6.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公众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属于公共政策的( )。
A.政策过程
B.政策主体
C.目标人群
D.政策环境
答案: C
解析: 目标人群是指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公众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社会分工不同,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利益和需求。这些利益和需求相互影响、碰撞、摩擦,从而产生了各种现实的矛盾。
7.把政策划分为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的学者是( )。
A.詹姆斯·M.布坎南
B.戴维·伊斯顿
C.詹姆斯·安德森
D.帕顿·沙维奇
答案: C
解析: 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将政策划分为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准备采取的行动有关,如福利的支出或高速公路的决定修建。程序性政策涉及由谁采取行动与怎样采取行动。
8.过于强调工具理性,而导致所谓“理性虐政”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
A.混合扫描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规范最适模型
D.理性主义模型
答案: D
解析: 理性化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对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的一种基本要求。理性化是指为着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为着要解决一定的问题或为着要应对一定的事物,人们使用冷静的、头脑清醒的、客观的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可能收集到的信息和统计数字,对目的与手段加以分析,以求得到最佳、最适当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者有效地达成设定的目标。理性化被推向极致,产生了理性主义分析方法,而这种方法由于过于强调工具理性而导致所谓“理性虐政”。
9.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可以被称为( )。
A.外在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
D.萨巴蒂尔模型
答案: A
解析: 外在创始模型属于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它适用的情境包括:①创始者身处政府结构之外;②表达或提出一项需求;③试图将问题散布到其他社会团体,以先进入公众议程;④最终向决策者施加足够的压力,以进入政府议程。
10.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随着其成因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现象在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中,属于政策问题的( )。
A.静态性
B.主观性
C.动态性
D.客观性
答案: C
解析: 从公共政策问题的历史性中可获知,政策问题具有动态性。动态性是指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政策问题的动态性不但可以从纵向历史发展方面去看,而且可以从横向状态上来观察。
11.通过采用听证制度可以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 )。
A.单一化
B.公众主导化
C.社会主导化
D.多元化
答案: D
解析: 为了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不少国家通常会特别重视充分发挥各类政策分析组织(政策咨询或参谋组织)的作用。同时,许多国家还特别重视采取听证制度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
12.属于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之一的是( )。
A.公共问题的形成
B.政策目标的确定
C.政策方案的规划
D.政策方案的选择
答案: A
解析: 公共政策的产生须有三个初始条件:①公共问题的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在一定的人群中就会形成共同的利益要求和基于这种要求的公共问题。②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国家以及履行国家职能的专门组织即政府,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为解决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方案,对社会全体成员来说具有普遍适用性。③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公共权力机关不仅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而且是公共政策的执行者。
13.在比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政策方案的判断与选择是( )。
A.预测性评估
B.评估与择优
C.追溯决策
D.政策演绎
答案: B
解析: 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选择。比较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或者是整个决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反映了决策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反映了他们的经验、眼光、胆识和品德。
14.把政策工具划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的学者是( )。
A.郝赖特
B.丘昌泰
C.萨拉蒙
D.狄龙
答案: D
解析: 公共政策学者狄龙把政策工具划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另一种分类是将政策工具划分为管制性工具、财政激励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三类。陈振明主编的《政策科学》中将政策工具划分为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工具和社会化手段三类。
15.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是( )。
A.政策制定
B.政策执行
C.政策调整
D.政策终结
答案: B
解析: 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公共政策经过程序化的逻辑推理和理论预设后,无论其建构多么完美,都仅仅是纸面上的东西,其正确与否、质量优劣、效果有无都必须经过政策执行才能得到检验。
16.政策执行者的动机属于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系统有效运行的( )。
A.利益因素之一
B.心理因素之一
C.知识因素之一
D.能力因素之一
答案: B
解析: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因素包括执行者的需要、动机、价值观、态度、情绪与情感、意志等。公共政策执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常常由于政策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政策执行资源的有限性,也由于政策内容不明确、政策缺少可操作性、政策执行授权不够等,因此政策执行更多地需要依靠执行者的自身因素的作用。
17.在下列公共政策监控中,属于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所划分的类型的是( )。
A.持续性监控
B.周期性监控
C.引发性监控
D.偶然性监控
答案: C
解析: 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公共政策监控可分为:①经常性监控,主要体现为日常工作的监控,如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执行政策时产生的问题所进行的检查、指导,专门的监察机关通过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监察,间接地对其实施的政策进行监控。②引发性监控,是政策监控主体考虑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出现了重大的分歧、政策执行中产生了问题、通过投诉反映政策问题时所进行的监控活动,它是一种被动性的行为。
18.对政策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的评估属于( )。
A.政策成本评估
B.政策需求评估
C.政策影响评估
D.政策过程评估
答案: A
解析: 政策成本评估是指评估政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政策成本是指整个政策过程中所投入的全部政策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和风险等。政策产出是政策执行的直接结果。有些政策,经过评估,由于与结果相比的高成本而得不到支持,可能被终止。有的政策,经过评估,认为成本比较低就可能会继续得到执行。
19.通过分析政策稳定的积极因素使之转化为政策稳定的动力,以保持政策稳定的行为和过程称为( )。
A.政策调整
B.政策维持
C.政策创新
D.政策扩散
答案: B
解析: 政策维持是指通过分析政策稳定的积极因素使之转化为政策稳定的动力,以保持政策稳定的行为和过程。政策维持通常表现为现有政策、政策过程或政策系统的延续。政策维持以政策目标或政策问题为中心,体现了政策稳定性与政策变动性的相互统一。政策维持是保持政策稳定的具体行动体系,稳定的政策必有其一套相应的政策维持体系,以保持该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
20.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属于( )。
A.确定型政策
B.不确定型政策
C.风险型政策
D.竞争型政策
答案: A
解析: 以政策结果的可预测性,即以假设的政策结果与实际的政策结果相吻合的程度为标准,可将政策类型划分为确定型政策和不确定型政策。如果假设的政策结果与实际的政策结果接近于完全吻合,那就是确定型政策,如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就属于确定型政策。如果难以预测二者吻合的概率,就是不确定型政策。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构赋予公共政策的显著特性主要包括( )。
A.主观性
B.合法性
C.滞后性
D.普遍性
E.强制性
答案: BDE
解析: 机构—制度模型设定无论何种政策体系,政府权力机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执政党领导机构等)都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而那些规范着公共权力机构组织与个人的行为的各种制度,都必然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式和执行方式,影响着政策选择、政策内容和政策结果。美国政治学家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构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的特性,即合法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2.政策目标中的基本目标也称元目标,其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一般包括以下( )内容。
A.自由
B.效率
C.小康
D.安全
E.公平
答案: ABDE
解析: 基本目标又称元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一般包括:①公平,即每人或每个群体得到同样的利益。②效率,即在给定投入中的最大化产出或既定产出所需要的最小化投入。③自由,即人们能做他们想做的事情,除非会伤害其他人和群体的利益。④安全,即生理生存上的最低保障,但在政治共同体中它则是非常复杂的概念。
3.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它具有如下( )特点。
A.传播的广泛性
B.行为的能动性
C.手段的权威性
D.内容的务实性
E.目标的导向性
答案: BCDE
解析: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它具有如下特点:①目标的导向性。公共政策是以公共政策目标为行动方向的,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②内容的务实性。公共政策执行要面对具体的公共问题,因此其计划、步骤、措施、手段等必须务实,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③行为的能动性。公共政策执行是构筑公共政策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着眼于具体的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④手段的权威性。公共政策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规范,其执行具有强制性。当有人拒不执行政策时,要受到法律、行政等手段的制裁,以维护政策的权威性。
4.政策主体系统包括的子系统有( )。
A.政策制定系统
B.间接主体系统
C.政策支持系统
D.政策监督系统
E.政策执行系统
答案: ABE
解析: 政策主体系统是由各类政策主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这一系统又包括三个子系统:①政策制定系统。该系统居于整个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由拥有法定决策权的高层组织或个人组成,组织和领导整个决策过程。②政策执行系统。该系统是将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政策结果的系统,一般由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行政机关和政府公务人员组成。③间接主体系统。该系统是由政策的间接主体构成的。
5.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主要包括( )。
A.政策
B.功能
C.效果
D.计划
E.组织
答案: ABDE
解析: 为了顺利实现公共政策的终结,就必须首先明确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一般说来,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有四种类别:①功能。功能的终结,就是终止由政策执行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②组织。政策的终结通常也伴随着组织的缩减或撤销,这就是组织的终结。③政策。指政策本身的终结。即承担政策活动的机构依然存在,而政策所担负的功能则由新的政策来担负。④计划。计划的终结又称项目的终结,是指执行政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的终结。
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结构的几种类型。
答案: 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有以下四种类型:
  (1)线性结构,即下层决策者直接接受某一上层决策者的决策,上下界限分明,隶属关系严格。
  (2)职能结构,即下层决策者同时接受上层若干决策者的决策,而上层决策者每人负责某一专项问题的决策,下层决策者必须根据不同的专项问题接受不同的上层决策者的决策,也就是俗话讲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3)线性—参谋结构,即下层决策者面对多个上层决策者,其中某一上层决策者是下层决策者直接的、必须服从的上级,其他上层决策者的决策对该下层决策者仅起“参谋指令”的作用。
  (4)矩阵结构,即下层决策者接受多个上层决策者的决策,其中某一上层决策者的决策具有经常性和主导性,其他上层决策者负责某一专项问题的决策。
解析:
2.简述政策分析的意义。
答案: 政策分析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关键性的步骤就在于发现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的症结,并确定其性质。这一点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政策分析工作才能做到。
  (2)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根据决策所必需的信息、资料、证据是否完备,可以将决策失误分为可避免的决策失误与不可避免的决策失误。在所有的决策过程中,独立的、科学的职业政策分析都能帮助决策者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减少决策失误。
  (3)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要消除或改善造成公共部门在决策上低效、失误的根源,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于职业化,即由政策研究者和研究组织进行政策分析。
  (4)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独立的、科学的政策分析往往比决策者更多地考虑到那些不确定因素,并有更强烈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政策伦理取向。这一点无疑会促使公共部门在决策时进行更全面的权衡。
解析:
3.简述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
答案: 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有:
  (1)紧扣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是达成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规划步骤,因此它首先必须紧紧围绕针对某一或某些问题的政策目标,科学地设计实现有关政策目标的具体政策行动方案。
  (2)规划多重方案。所设计的方案的数量一般至少不低于两个,可以让人们利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去尽可能充分地考虑一切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在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中进行优中选优;同时多重方案的设计也能为此后修正、调整和更新政策方案提供便利条件。
  (3)方案彼此独立。所设计的多重方案彼此要相对独立,互不隶属,当然彼此可以同属某一大类。
  (4)方案要有创新。应该力求通过不同程度的创新性方案更好地解决问题。重视方案的创新性,并不意味着不要任何已成功的经验和办法,或者是单纯为创新而创新。
  (5)方案切实可行。要充分考量现有和将来的条件,去设计实现目标的主体、手段、技术、步骤等,力争它们都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解析:
4.简述公共政策监控的主要内容。
答案: 公共政策监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政策监控的主体,指从事政策监控活动的个人和组织。它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利益集团和公民等主体。人们在考察政策监控主体在监控活动中的作用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
  (2)政策监控的对象。从广义上讲,各级政府组织和公务员都被包括在政策监控的范围内。从狭义上讲,政策监控的对象只是指从事某一项政策过程活动的个人和组织,包括特定的政府组织和公务员。政策监控的对象应根据实际承担政策任务的组织和公务员来具体确定,而不能把没有承担该项政策任务的组织和公务员包括在内。
  (3)政策监控的目的。通过政策监控,确保政策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及时纠正政策过程各个环节出现的偏差,实现预期政策目标,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4)政策监控的过程。政策监控具有静态性,根据监控的目的要求,建立起相应的内外部监控体制,包括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规则的确立、物资的提供等。政策监控具有动态性,运用内外监控体制,对政策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实行检查、督促、指导,以帮助决策者、执行者和调整者发现存在的问题,使整个政策过程不偏离预期的政策目标。
5.试述行政决策的内涵及当代中国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
答案: (1)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一定程序和方法做出的决定。行政决策的主体是被赋予国家行政权力的组织与个人;国家行政权力管辖的所有个人、组织、集团和机构,包括国家行政机构和成员本身,都是行政决策的对象或客体。行政决策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能的表现,其内容随国家职能的扩大而扩大。
  (2)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①行政法规。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另外,国务院还可根据全国人大授权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
②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从国务院立法的情况来看,行政法规和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在实质构成要件上尚未做出明确规定,而在其形式上则做了区分,即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以国务院文件或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形式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措施被统称作“国家政令”,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但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文件则被认为是政策性文件,而不是法规。
③部门规章。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有权“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这些命令、指示和规章是行政决策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部门规章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外部形式也与法律和行政法规相似,是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进一步具体化。部门规章大都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并须报国务院备案,国务院有权予以改变或者撤销。在立法实践中,主管各项专门业务的国务院直属机构也行使国务院各部、委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的类似权力。
解析:
6.试述公共政策创新的外部动力。
答案: 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既有来自公共政策系统内部的动力,也有来自外部环境挑战的动力。从外部动力来看,各种政策环境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政策创新的动力。公共政策创新的外部动力主要包括:
  (1)经济制度和体制变革是政策创新的直接动力。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变革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因而随着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变革,也要求公共政策的内容、形式发生相应的转变,政策创新就成为一种必然。
  (2)民众诉求是政策创新的根本动力。民众的诉求实际上是利益的诉求。公共政策必然涉及对社会利益的分配,为了反映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民众必然会通过政策系统表达自己的主张,以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政策。随着经济、政治及教育文化的发展,民众的这种诉求的欲望和能力日渐增强,从而推动政策的不断创新。
  (3)地区之间竞争压力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资源和生产要素基本实现了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为了吸引外部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入,政府努力加快政策创新无疑是提高所辖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占据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4)参与世界竞争的需要。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而融入世界的程度决定发展的程度,封闭、保守只会被世界逐渐边缘化。因而,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政策创新活动产生的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策创新的重要动力。
7.90岁老人为办社保年审被抬上三楼  某县一名90岁的老人,退休后在外地与55岁的小女儿一起生活。今年4月中旬,该县通知退休人员的工资将不再由原单位负责发放,统一交到县机关事业单位保险福利管理局发放。每年需要年审一次,为防止冒领,第一次年审时需要对退休人员进行指纹录入和人脸识别,必须由被审核者本人到场。
  看着行动不便的父亲,女儿犯了难,一方面她担心父亲坐车来回折腾身体吃不消;另一方面她打听到年审的办公室在三楼,并没有电梯,坐在轮椅上的父亲需要有人抬上楼。无奈,只好打电话向该县机关事业单位保险福利管理局咨询,能否进行远程视频年审,或将父亲送到该县年审办公室的楼下,让工作人员下楼确认,但两条建议都被对方否定了。无奈,女儿的丈夫开车,她和姐姐一起带着父母从外地前往该县办理年审手续。
  到达该县机关事业单位保险福利管理局后,女儿找来两名男性朋友帮忙,和丈夫一起将父亲抬上三楼进行年审。在录完指纹和照完相后,又载着父亲一路颠簸返回外地。由于劳累,老人到家吃饭时手都抬不起来,需要人喂饭。
  据了解,该县有多名老人前往该局的三楼办理此类手续。
  虽然在该局的工作群中,也有“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由各单位经办人统计,再由该局上门办理”的说法,但显然执行不力。该局也曾经购置了一台便携式的一体机,专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但因为系统需要升级,该设备已在一个月前拿到外地去升级而不能使用。
  (1)试述政策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导致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
  (2)试根据上述原因,分析90岁老人为办社保年审被抬上三楼的现象。
答案: (1)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会导致政策执行产生偏差。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主要表现为:
①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
②执行机构中沟通和协调困难。如果执行机构中沟通和协调困难,就容易造成在政策执行中思想分歧,行动异步,“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产生执行偏差。
③组织制度缺陷。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对政策执行者及其行为就不能进行有效的规范与控制,使政策执行产生缺损和漏洞,以及发生权钱交易之类的腐败行为。
④政策关系处理不当。政策执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某些关系处理不当,同样可能产生政策执行偏差。
  (2)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原因在于:
①与组织制度不健全有关。缺乏出于对老年人群体进行特殊关怀面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约束的制度安排。
②与政策关系处理不当有关。没有处理好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关系、政策执行方式与政策执行目标的关系以及处理特殊情况与处理一般情况的关系等。
解析:
8.直飞航班大幅削减与政府行动  最近很多人注意到,X市直飞C市的航班大幅削减,大部分乘客都需要转机。原本直飞两地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航程,转机后需要八九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不少乘客认为,X市和C市都是省会城市,每天有很多乘客要搭乘飞机往返于两地,这样的调整确实给乘客带来了不便。
  原来,考虑到X市到C市的高铁开通后乘坐飞机的客流会减少,各大航空公司多数选择取消了两地之间的直飞航班。不料,X市和C市的高铁并未在预期时间内开通,这就导致了航班供不应求的情况。有人认为,航空公司的决定很正常,航线与其亏钱不如直接撤掉。
  航班大幅削减引起的群众不满经媒体报道后,X市所在地的民航管理局回复相关媒体称,该局已密切关注到相关新闻报道,并对这一情况高度重视。了解到X市到C市高铁尚未开通,直飞航班就大幅削减,严重影响乘客的快捷出行。已第一时间向航空公司和机场了解情况,并立即召开运输委员会会议,研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该局认为,解决乘客快捷出行的困难,要优先于航空公司的规避亏损行为。为此,该局已积极协调有关航空公司、机场和相关地区的民航管理局,增加了每周22架次的X市到C市直飞航班。下一步,还将持续关注事态进展,努力改善乘客安全快捷出行体验。
  (1)试述芭芭拉·尼尔森的政策议程模型。
  (2)试分析,X市直飞C市航班被大幅削减后民航管理局的介入过程与芭芭拉·尼尔森的政策议程模型的吻合性。
答案: (1)芭芭拉·尼尔森的政策议程模型认为,议程确立的过程分为四个具体阶段:
①议题确认阶段。在第一阶段,某一问题受到注意,并被察觉到需要政府的行动。这一问题必须达到足够重要的程度,能够引起决策者的严重关切。
②议题采纳阶段。在第二阶段,政府决定对公共问题是否做出反应。这里主要涉及人们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感觉并有适当的反应,即政府具有合法的职责来针对该问题采取行动。如果人们有这样的感觉和反应,就有可能推动政府采纳该问题。否则,政府就有可能对该问题不采取任何行动。
③议题重要程度排序阶段。在第三阶段,一旦公共问题被采纳,就需要对议程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调整主要是对议程中各问题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④议题持续阶段。在第四阶段,议题提升到决定阶段。针对问题的建议被提出来以待决策者考虑。
  (2)民航管理局的介入过程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符合芭芭拉·尼尔森关于议程确立过程的描述。
①议题确认阶段:密切关注相关新闻报道,了解到X市至C市高铁尚未开通,直飞航班大幅削减,严重影响乘客快捷出行。该局对这一情况高度重视。
②议题采纳阶段:已第一时间向航空公司和机场了解情况,并立即召开运输委员会会议,研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③议题重要程度排序阶段。X市所在地区民航管理局认为,解决乘客快捷出行困难的问题,应该优先于对航空公司的规避亏损行为的理解。
④议题持续阶段。该局已积极协调有关航空公司、机场和其他民航管理局,增加了每周22架次的X市至C市的直飞航班。下一步,该局还将持续关注事态进展,努力改善乘客安全快捷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