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19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状况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要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这遵循的是
A.客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独立性原则
答案: A
解析: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必须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表现要避免主观性。
(二)活动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并且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从他们的活动中去分析。
(三)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2.中班幼儿学计算时,用在头脑中点数物体的动作来代替原先用于指去点数的动作,这是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答案: B
解析: 具体形象思维: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它是中班幼儿思维的主要方式。
3.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
A.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B.和“客体永存性”的认识密不可分
C.注意开始受表象和语言的影响
D.无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答案: D
解析: 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无意注意占优势
①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②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导无意注意的原因。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①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②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③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④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4.小明跟随妈妈逛商店,指着货架上的玩具,高诉妈妈:“我们幼儿园里也有这样的玩具”,这属于
A.识记
B.保持
C.再现
D.再认
答案: D
解析: 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例如,小明跟随妈妈逛商店,指着货架上的几种玩具,告诉妈妈:“我们幼儿园里也有这样的玩具。
5.“苹果”一词在人脑中的语言或文字形象属于
A.具体表象,是大脑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具体表象,是大脑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符号表象,是大脑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D.符号表象,是大脑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答案: D
解析: 具体表象就是形成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主要是大脑皮层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符号表象是运用言语、文字或其他符号所形成的客观事物的象征性形象。如“苹果”一词再人脑中的语言或文字形象等。它是大脑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能力。P124
6.想像的有意性相当明显,这一特点符合的年龄阶段是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答案: D
解析: 各年龄阶段想象发展的特点
5---6岁的特点
(一)有意性相当明显:大班幼儿在想象活动前已经有明确的主题,整个行动过程能够有秩序地按计划进行,比如,一个打扮孩子画“大街上的人”,整个过程画了37分钟,所画的内容都没有脱离主题。
(二)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想象的内容比以前广的多,他们想象的内容可以涉及天文地理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且,活动有命题、有情节。
(三)内容的新颖性程度增加:比如围绕:“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的主题,幼儿想象“飞向天空”“把太阳摘下来放在草原的家中”“拿镜子取下太阳光给老师暖手”“象鸟儿一样飞翔”等,
(四)力求符合客观逻辑:该年龄的幼儿注意到所创造的想象形象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所以,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喜欢问:“我画的像不像?“您看看跟真的一样吗?”,说明他们已经注意到使自己的想象尽量符合客观现实。
7.下列关于学前儿童想像发展的一般趋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从想像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B.从想像的个人情绪性,发展到外界刺激引起的直接性
C.从想像的单纯的再造性,发晨到出现创造性
D.从想像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答案: B
解析: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发展;
(2)从单纯再造想象到创造性想象发展;
(3)从极大夸张到符合现实逻辑发展。
8.在一次“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幼儿由于同情被捉去的小鸡,产生了这样的想像:“最后又把小鸡救回来了。”这表明
A.想像能引发情绪
B.情结能影响想像
C.想像是行动的推动力
D.混淆假想与真实
答案: B
解析: 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1)想象往往能引发情绪(听受苦的故事、唱歌)
(2)情绪影响想象:很多实事说明,幼儿的想象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比如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幼儿由于同情被捉去的小鸡,就产生了“把小鸡救回来”的想象。
9.幼儿只凭自己的个别经验、个体意义的象征进行思考的“自我中心思维”是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答案: B
解析: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前概念阶段(2---4岁):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象征思维是“中心化”的思维,或称为“自我中心思维”。此阶段儿童在一个时间只能考虑到事物的一种特征,不能同时照顾两种特征,不能依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和关系来解决问题,只凭自己的个别经验、个体意义的象征或所谓“信号物”进行思考。
10.幼儿形成数概念的关键是掌握
A.数的组成
B.给物说数
C.按数取物
D.口头数数
答案: A
解析: 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
(1)掌握数的顺序——知道3在2的后面,4在3的后面
(2)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幼儿能够手口一致的点数物体,并说出物体的总数,知道3代表3个人、3本书、3辆汽车、3匹马等,所有的3个物体都可以用3这个数字来表示。
(3)能进行数的分解和组成——这是幼儿形成数概念的关键。幼儿能够进行10以内数的分解,也能够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11.意志行动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
A.最初的习愦性动作
B.手眼动作协调
C.具有明确目的
D.克服内部障碍
答案: C
解析: 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动有明确的目的(与其他心理过程最大的区别)
(2)意志调节行为(意志对行为的自觉调节与控制,包括:发动和制止)
(3)克服困难(突出特点是:能克服困难)
12.兴趣可以使人在充满乐趣的状态下,主动、高效地从事各种活动。这体现了兴趣的
A.稳定性
B.指向性
C.情绪性
D.动力性
答案: D
解析: 兴趣可以使人在充满乐趣的状态下,主动、高效地从事各种活动。这体现了兴趣的动力性
13.过多的电视暴力能影响儿童的态度,使他们将暴力看作是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可以接受的和有效的途径。这体现了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中的
A.惩罚
B.强化
C.挫折
D.榜样
答案: D
解析: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模式而学习到的。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从身边的事物模仿开始。不管是电视还是身边的事物,只要是孩子能够接触到的“榜样”,他们都会试着去模仿。电视、电影中的暴力行为,生活中的打架都会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14.发展孩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是
A.帮助孩子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B.观看亲社会电视节目
C.父母老师树立榜样
D.强化孩子亲社会行为
答案: A
解析: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移情是亲社会性产生的基础,只有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产生对应的行为。移情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
15.根本上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是
A.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
B.心理的内部矛盾
C.社会环境
D.遗传因素
答案: C
解析: 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二、名词解释 (每题3分,5题,共15分。)
1.重学记忆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是当儿童学习了一种知识或技能后,经过一段记忆消逝的时间,重新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次学习所需的时间或次数,比第一次学习的时间要少一些。
2.无意想象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像。它是人们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像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3.电报句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又称双词句,是一般出现于1岁半至2岁半左右,由2个或3个单词组成的。其特点是语句断续、简略,结构不完整,句子成分常常缺漏,主要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而略去连词、介词,指示词、助动词等虚词,类似于打电报时使用的语言。电报句表达的意思比单词句明确,因为它已经具备了句子的雏形。
4.理智感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是人所特有的、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5.男女双性化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6.筒述幼儿观察发展的表现方面。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儿童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随年龄的增长和教育影响而逐渐发展,分为低、中、高三级。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与观察目的性的提高密切联系。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学习活动要求观察要精细。
(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能够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经历个别对象一空间联系一因果关系一对象总体的阶段。
(5)观察方法的形成:依赖的外部动作,经历用手指点一点头一内部语言的阶段,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发展,受成人的指导语影响。
7.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应的遗忘变化趋势。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这个规律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就是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8.简述儿童概括发生的三个阶段。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儿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是逐渐发生发展的。儿重概括的发生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的概括:儿重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特征)进行概括。
(2)动作的概括: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儿童不再根据颜色来概括各种不同的实物,而开始根据形状来概括。
(3)语词的概括: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含弃那些可变的次要特征。
9.简述学前儿重的情绪培养中采取的积极的教育态度。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经常处于父母“你不行”,“太笨了!”等的负面影响下的孩子情绪消极,也没有活动热情。
(2)耐心倾听孩子说括。孩子总是愿意把自己的见闻向亲人和老师诉说,但有时成人会觉得孩子说的话幼稚可笑,这会使孩子感觉弧独,情绪不佳。
(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成人积极的暗示和强化会对孩子产生积极作用。
10.试沦述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
(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4)认识能力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在幼儿期,有些特殊才能已经开始有所表现,如音乐、给画、体育,数学,语言等。
(6)创造能力萌芽。幼儿晚期,确确实实地出现了创造力的前芽。
11.试论述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知道白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提性别角色认识(2-3岁),孩子能区别出一个人是男还是女;就说明他己经具有了性别概念。儿童性别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已性别的认识,一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
(2)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已能明确分自己是男是女但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还不明确,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
(3)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这时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
12.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操等动作。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请问:
(1)具有这样的特征的攻击行为属于哪一类的攻击性行为?
(2)请说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工具性攻击
(2)特点
①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
②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③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小班儿童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儿童的敌意性攻击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