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网友回忆版)二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动机律
答案: C
解析: 老师、家长给予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满意的结果,起到增强学生行为的作用,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效果律。
2.教师高尚的( )、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
A.思想道德品质
B.人格魅力
C.情操
D.品质
答案: A
解析: 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
3.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 )。
A.手段
B.方法
C.技巧
D.形式
答案: A
解析: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4.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所属学派为( )。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D.认知主义
答案: C
解析: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5.个体由于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样的现象称为( )。
A.凝聚性
B.从众
C.社会助长
D.士气
答案: B
解析: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6.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 )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A.教师教学
B.教师教育
C.学生学习
D.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
答案: D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7.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 )。
A.定势
B.功能固着
C.变式
D.学习迁移
答案: B
解析: 功能固着是指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8.有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的价值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两个因素的乘积。这种动机理论被称为( )。
A.自我实现理论
B.成败归因理论
C.动机期望理论
D.成就动机理论
答案: C
解析: 动机期望理论认为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它的基本公式是: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期望值即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得到奖酬的可能性。效价是指某一学习目标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价值。
9.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立自我。这种自我称为( )。
A.投射自我
B.理想自我
C.社会自我
D.镜中自我
答案: A
解析: 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
10.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是主动地获得知识,并通过把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来积极地建构其( )。
A.认知结构
B.知识体系
C.学习观
D.心理学
答案: B
解析: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是主动地获得知识,并通过把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二、判断题 (请根据题目内容判断对错。)
1.如果一个人的智商为100,则可以认为他的智力水平非常优秀。(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智商分数处于90~109之间,表明其智力水平属于中等。智商在110~129之间为优秀。
2.成就动机倾向于力求成功者,在目标或任务确定时,往往会选择难易适中的学习内容。(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
3.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学习动机水平越强,学习效率越高。(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4.布鲁纳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说”。(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布鲁纳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说”。
5.一般来说,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力就高;而创造力水平低的人,智力水平也低。(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
6.定势是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续的活动可能有消极的干扰作用,也可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7.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在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在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8.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理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主观形式。(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理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9.教材直观实质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含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10.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间的对立关系。(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三、填空题 (-)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答案: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问题情境;
(4)酝酿效应;
(5)原型启发;
(6)情绪和动机状态。
解析:
2.正确理解教师威信的含义。
答案: 教师威信的涵义: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解析:
3.简述“好感效应”的基本内涵。
答案: “好感效应”是指: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相反,若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反感,他们就会拒绝教育者的观点。
解析:
4.简述教师承担着哪些社会角色。
答案: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3)榜样和模范公民。
(4)学生灵魂塑造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6)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解析:
5.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
答案: (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认知技能与策略。
(4)定势的作用。
解析:
6.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答案: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②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③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解析:
7.简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的基本内容。
答案: 加德纳所提出的智力种类是:(1)言语智力;(2)逻辑一数学智力;(3)视觉一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也即社交智力);(7)自知智力(也即内省智力);(8)认识自然智力。
解析:
8.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明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的基本途径。
答案: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人们会在初次交往的短短几分钟内形成对交往对象的一个总体印象,如果这个第一印象是良好的,那么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大;如果第一印象不是很好,则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小。
②主动交往。根据人际交往的交互性原则,别人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如果想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主动交往。
③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积极地参与别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可以把自己和他人拉得很近,并能化解很多矛盾和冲突。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①避免争论。争论往往会演化成直接的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因此,解决观点上的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而不是争论。
②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任何自作聪明的批评都会招致别人的厌烦,而缺乏移情的责怪和抱怨则更是有损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要学会用提醒别人的方式,使别人感到我们并不认为他不聪明或无知,决不要伤及别人的自我价值感。
③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错误,等于变相地承认别人,会使对方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容忍性,从而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
④学会批评。有时善意的批评是对别人行为的很有必要的一种反馈方式。因此,学会批评还是很有必要的。
解析:
9.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
答案: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5)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考生可联系教学实际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四、简述题 (-)
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反映了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基本趋势,从而揭示了( )的必要性。
答案: 及时复习
解析:
2.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性格的( )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四个方面。
答案: 态度
解析:
3.心理障碍的发生在年级、专业之间存在差异,( )大的专业,发生心理障碍的人数多。
答案: 竞争压力
解析:
4.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 ),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
答案: 冲动力量
解析:
5.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与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被称为( )。
答案: 学习策略
解析:
6.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 )。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答案: 本质属性
解析:
7.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表现为( )控制的减弱和动觉控制的增强。
答案: 视觉
解析:
8.个体自我意识从其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 )等方面。
答案: 心理自我
解析:
9.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针对心理疾患而进行的( )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心理潜能开发而进行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两大类。
答案: 矫正性
解析:
10.教师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对教师的威信形成具有( )。
答案: 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