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江苏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网友回忆版)三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自我体验是()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A.自我认识
B.自我调节
C.自我意识
D.自我控制
答案: C
解析: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它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次。
2.()是指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A.学习动机
B.学习方法
C.学习活动
D.学习心理
答案: A
解析: 学习动机是指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A.凝聚力
B.反思
C.后悔
D.成长
答案: B
解析: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4.()是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并加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以促进知识保持的记忆方法。
A.记忆术
B.联想
C.替换
D.系统化
答案: A
解析: 记忆术是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并加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以促进知识保持的记忆方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师教学
B.教师教育
C.学生学习
D.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
答案: D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6.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A.教育效能感
B.教学效能感
C.社会效能感
D.效能感
答案: A
解析: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7.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是()。
A.柯尔伯格
B.加德纳
C.推孟
D.比纳
答案: B
解析: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是加德纳。
8.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的是指学习迁移现象中的()。
A.负迁移
B.正迁移
C.纵向迁移
D.特殊迁移
答案: A
解析: 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9.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及其规律的科学。
A.生理现象
B.教育情景
C.心理现象
D.教学情景
答案: C
解析: 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题 (-)
1.简述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案: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解析:
2.简述正确理解学习的心理实质。
答案: 广义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次广义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狭义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它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
学习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也可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解析:
3.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训练内容。
答案: (1)思维的流畅性训练;
(2)思维的变通性训练;
(3)思维的独特性训练;
(4)思维的辩证性训练。
解析:
4.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答案: (1)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
(2)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
(3)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解析:
5.简述大学生认识自我的基本方法。
答案: (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6)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解析:
6.简述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答案: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解析:
7.论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案: (1)强度律是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强度低但较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落。
(2)差异律是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学生在读书时用色笔将重点和难点作记号,这也是为了突出对象,便于感知。
(3)活动律是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注意在变换背景知识的条件下多次突出对象知识,从而造成一种活动的态势。
(4)组合律是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其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因此,在知识教学过程中,直观材料和教学内容应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有意义的或有规律的系统,以便于学生整体知觉。
即使是零散的材料也要按上述各种关系组合起来,才易于形成整体概念。
教师的板书应力求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5)对比律是指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它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
因此,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能更清晰地被感知,如进行颜色对比、形状对比、人物对比、环境对比等,都可以加深感知印象。
解析:
8.论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案: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认知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结构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倡导者。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相对,其主要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概念、规则)不直接向学习者提供,提供的只是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线索或例证。
学习者必须经历自行发现的过程,才能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布鲁纳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并不是仅仅形成刺激一反应之间一系列的联结。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发挥作用,他们要为学生安排好学习和启发的情境,要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意义:
(1)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划出各组成要素的编码系统的图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
(2)为了促进大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
解析:
9.举例说明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这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应注意:①学习目标的难度与学习行为表现之间有线性函数关系,即难度越高,行为表现越好;②清晰的、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目标,比模糊的、难以操作的目标更能引发学习的动力;③对学习目标的实现越投入,即在时间、精力、资源等方面投入越多,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行为表现得越好。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同时,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①问题要小而具体:②问题要深而有趣;③要有适当的难度;④要富有启发性。
最后,根据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
的境界。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动机激起水平达到中等偏高的最佳状态: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动机激起水平处于中等稍低的最佳状态: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
(5)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
但是,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不同。
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学习竞赛的影响甚微。
总之,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要想发挥学习竞赛的积极作用,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而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所以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10.大学宿舍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小黄晚上、早晨都喜欢打开窗换换新鲜空气,而其他室友却觉得小黄存心让她们生病,一起指责他;晚睡的学生不愿关灯,或是“煲电话粥”不注意控制音量,或是用电脑时还用音箱,或是键盘声很大,惹得早睡的学生甚是恼怒。
第二天,早起的同学有意无意提高洗漱声音,吵醒还在睡梦中的室友。
结合案例,举例说明如何在宿舍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答案: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们会在初次交往的短短几分钟内形成对交往对象的一个总体印象,如果这个第一印象是良好的,那么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大;如果第一印象不是很好,则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小。
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的过程中,最初的印象深刻地影响交往的深度。
(2)主动交往。
根据人际交往的交互性原则,别人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
因此,如果想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主动交往。
(3)移情。
移情是沟通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
所谓移情,就是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
积极地参与别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可以把自己和他人拉得很近,并能化解很多矛盾和冲突。
在大学宿舍交往中,首先同学们彼此之间要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有利于以后共同生活和交往;其次,舍友之间要主动交往,不能各自固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主动交往中大家可以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制定共同的生活作息制度:同时,学生要学会移情,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如晚睡的同学要考虑到早睡同学的睡眠要求,“煲电话粥”的同学也要考虑到其他舍友的感受,学会控制音量,早起的同学也要注意不要影响还在睡梦中的室友。
如果学生们都具有移情的能力,就能化解很多矛盾和冲突。
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做到以下几点:
(1)避免争论。
争论往往会演化成直接的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因此,解决观点上的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沧、协商,而不是争论。对于宿舍的作息时间,同学们可以讨论协商制定一个共同的作息制度。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任何自作聪明的批评都会招致别人的厌烦,而缺乏移情的责怪和抱怨则更是有损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要学会用提醒别人的方式,使别人感到我们并不认为他不聪明或无知,决不要伤及别人的自我价值感。
如舍友对小黄喜欢早晚开窗的习惯会让他们生病,可以善意的提醒她,而不应一起指责她。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承认自己的错误,等于变相地承认别人,会使对方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容忍性,从而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
对于影响到他人生活习惯的同学要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他人也才能“迁就”自己的生活习惯。
(4)学会批评。
有时善意的批评是对别人行为的很有必要的一种反馈方式。
因此,学会批评还是很有必要的。
几种不会招致别人厌烦的批评方式:①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人手;②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③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④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⑤给别人保留面子。
在宿舍相处中,同学们在指出被人错误的时候要讲究技巧,这样才利于良好舍友关系的维护。
三、简述题 (-)
1.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感)过程和()三个方面。
答案: 意志过程
解析:
2.学生知识的应用(或解题)过程一般包括审题、()、重现有关知识和解题(求解)等几个基本环节。
答案: 课题归类
解析:
3.广义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答案: 经验
解析: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等心理成分。
答案: 道德行为
解析:
5.学习者对自己认识过程与结果的认知称为(),这是学习者形成学习策略的基础。
答案: 元认知
解析:
6.按照柯尔伯格的研究,能够根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护习俗秩序,是否符合社会舆论、大多数人的愿望进行判断,表明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阶段。
答案: 社会契约取向
解析:
7.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和()三个不同阶段。
答案: 关注学生
解析:
8.对人的性格特征分析,一般是从性格的()、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等四个方面进行的。
答案: 态度特征
解析:
9.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答案: 瞬时记忆
解析:
10.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答案: 心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