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18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管理学》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首开管理定义先河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 )。
A.计划、组织、指挥、沟通和控制
B.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C.计划、领导、指挥、协调和控制
D.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答案: D
解析: 一般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法约尔,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此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他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与私人管理相比较,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 )。
A.以“善治”为模式的管理
B.以盈利为目的的管理
C.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
D.以竞争为原则的管理
答案: A
解析: 现代管理分为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两大领域。私人管理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平等竞争。现代公共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化管理,以“善治”为管理模式。
3.私人产品即通过市场交换而获得的产品,其特点可概括为( )。
A.排他性、非市场性
B.市场性、不可分割性
C.排他性、可分割性
D.市场性、非排他性
答案: C
解析: 私人产品是能够利用市场机制来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总称,它具有的特征是:①效用上的可分割性,是指产品可以分割为许多能够买卖的单位,而且其效用只能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②竞争性,是指一种状态,即如果某个人消费了某种产品,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产品。③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没有付费的人消费该产品的能力。
4.继承“上下俱富”思想,提出善因论的人是( )。
A.荀子
B.商鞅
C.韩非子
D.司马迁
答案: D
解析: 善因论是西汉司马迁提出的,他认为采取经济放任政策比干预更有利于社会经济活动。司马迁指出自“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追求“身安欲乐”,久已成为社会风俗,虽以高深精微的道理去说服也难以改变,因此主张:“善者因之,其次利道(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5.古典管理理论是管理科学的奠基性理论,它主要由( )。
A.科学管理理论、双因素理论和人群关系理论构成
B.强化理论、科层组织理论和双因素理论构成
C.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科层组织理论构成
D.强化理论、科层组织理论和人群关系理论构成
答案: C
解析: 管理科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管理科学是从美国管理学家泰勒开始的,历经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指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
6.波特竞争战略理论提出的企业基本战略是( )。
A.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蓝海战略
B.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C.蓝海战略、平均成本战略、专一化战略
D.差异性战略、专一化战略、平均成本战略
答案: B
解析: 波特针对行业发展提出了竞争力的分析模型,而在分析五种竞争力的基础上,波特又提出了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一化三个企业基本战略,企业的其他战略都以此为基础,根本目的就是确立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
7.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他于1990年出版了( )。
A.《第五项修炼》
B.《企业再造》
C.《经理人员的职能》
D.《竞争战略》
答案: A
解析: 彼得·圣吉于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创立了学习型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20世纪90年代“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彼得·圣吉提出了通过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加强“团队学习”和进行“系统思考”等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术。
8.近代人事品位分类制度始于(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 A
解析: 人员分类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以工作人员的官阶为中心的品位分类和以职位为中心的职位分类的两种典型人员分类制度。其中,近代人事品位分类制度始于英国。
9.决策理论学派提出的决策准则是( )。
A.最优准则
B.满意准则
C.理性准则
D.非理性准则
答案: B
解析: 决策理论学派认为,决策者在管理决策中不可能达到最佳程度,而只能追求一种满意的决策结果。因为,人们没有求得“最优化”的才智和条件,所以在现实决策中只能满足于“令人满意”的标准。最佳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完全理性化,而满意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有限理性化。在管理决策中,只有采取“满意准则”,才是更合理、更可行的。
10.在决策过程中,只能以得票超过半数的方案为择定的决策方案,其适用的决策规则是( )。
A.全体一致规则
B.相对多数规则
C.简单多数规则
D.绝对多数规则
答案: D
解析: 绝对多数规则是指选择决策方案时,要求决策方案的得票数必须超过半数才能作为最终择定的决策方案。因此,绝对多数规则也称为“过半数规则”或“比例多数制”。
11.在决策体制中,负责确定决策目标的是( )。
A.决策中枢系统
B.决策咨询系统
C.决策信息系统
D.决策执行系统
答案: A
解析: 决策目标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决策方案的选择,关系到决策的成败。决策中枢系统一般根据公众的利益诉求、决策环境、决策条件以及价值偏好,确定相应的决策目标。
12.基于古典管理理论,主张实行严密的组织控制来实施管理的观点来自于( )。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复杂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答案: A
解析: 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的特性的假设,也就是麦格雷戈所称的X理论。根据经济人假设,领导者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①利用职权,发号施令,使下属服从,让其适应工作和组织的要求;②实行严密的组织控制和制定具体规范的工作制度;③以金钱报酬来收买下属的效力和服从。
13.根据管理方格理论,在九等分方格图上,(1.1)位置属于( )。
A.任务型领导
B.贫乏型领导
C.俱乐部型领导
D.战斗集体型领导
答案: B
解析: 在管理方格理论的九等分方格图上,横坐标表示领导者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领导者对人的关心程度,交叉点表示领导者的领导行为类型。据此,布莱克和莫顿将领导方式分为五种类型:①贫乏型领导(1.1);②任务型领导(9.1);③中间型领导(5.5);④俱乐部型领导(1.9);⑤战斗集体型领导(9.9)。
14.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当下属的平均成熟程度处于不成熟阶段时,应采取的领导类型是( )。
A.高工作低关系
B.高工作高关系
C.低工作高关系
D.低工作低关系
答案: A
解析: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又称领导寿命循环理论,是由科曼提出来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领导方式应由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下属的成熟程度这三个因素来决定。其中,高工作低关系表示下属的平均成熟程度处于不成熟阶段,领导者应采取高工作低关系的领导类型,即命令式的领导方式。领导者以单向沟通的方式向下属规定任务:干什么,如何干。
15.按照双因素理论的观点,下列属于激励因素的是( )。
A.工资收入
B.安全状况
C.生活条件
D.工作具有挑战性
答案: D
解析: 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把影响人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划分为保健因素(不满意因素)和激励因素(满意因素)。保健因素包括管理政策、管理方式、监督方式、工资收入、人际关系、安全状况、生活条件等。激励因素是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比如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肯定、工作具有挑战性、负有更大责任、职业得到发展等。
16.根据期望理论的观点,人们行为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 )。
A.绩效与奖励的相关性
B.绩效与惩罚的相关性
C.绩效的大小
D.能力的大小
答案: A
解析: 期望理论是以“不满足—生产效率”这一假设为依据,认为正是由于人们感到不满足,生产效率才得以提高。而要调动工作积极性,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绩效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17.下级管理组织或人员主动向上级组织表明自己态度,提出建议,这种沟通是( )。
A.下行沟通
B.上行沟通
C.相向沟通
D.双向沟通
答案: B
解析: 上行沟通是指下级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表达自己的意愿等。上行沟通是领导者了解和掌握组织和团体全面情况的重要途径,集体决策实际上要靠上行沟通的信息为依据。
18.组织成员在沟通中,享有平等地位,沟通速度快,准确性高,组织成员满意度较高的沟通方式是( )。
A.链式沟通
B.轮式沟通
C.Y式沟通
D.全通道沟通
答案: D
解析: 全通道式沟通是指所有沟通参与者之间穷尽所有沟通渠道的全方位沟通。这是一种非等级式沟通,满意度高、准确性高的沟通方式。
19.处理那些已经达到白热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的矛盾与冲突时,更适宜采取的协调方法是( )。
A.思想教育
B.建议说明
C.酝酿协商
D.冷处理
答案: D
解析: 冷处理或缓冲方法主要用于处理那些已经达到白热化,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的矛盾与冲突。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考虑好协调的时机,谨慎选择具体协调措施,同时又防止矛盾与冲突的进一步激化
20.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直接针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纠正其偏差的控制是( )。
A.前馈控制
B.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D.分层控制
答案: B
解析: 现场控制是一种发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是直接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纠正其偏差。由于现场控制是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又被称作随机控制、实时控制、即时控制、过程控制等。
21.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贝塔朗菲
B.申农
C.维纳
D.法约尔
答案: A
解析: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就已经提出系统的概念。直至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了《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才最终奠定了该学科的学术地位。
22.在网络图的绘制中,用来表示行政任务的一个工作单元,需要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基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是( )。
A.工程
B.工序
C.事项
D.线路
答案: B
解析: 网络图是用一系列箭线和圆圈来表明一项任务或一个工程中所有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的图解模型。工序(工作)是组成工程的基本要素之一,这里是指整个任务的一个工作单元,它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组成工程的这些工序(工作)之间有严格的逻辑关系。
23.如果决策者对决策事件持乐观态度,那么决策者会采取的决策方法是( )。
A.小中取小法
B.小中取大法
C.大中取小法
D.大中取大法
答案: D
解析: 大中取大法又称乐观法、大中取大原则、乐观决策法、冒险法、最大的最大收益法,采用这种方法的管理者对未来持乐观的看法,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好的自然状态,因此不论采取哪种方案,都能获取该方案的最大收益。
24.实施头脑风暴法的原则不包括( )。
A.“庭外判决”原则
B.自由畅想原则
C.追求数量原则
D.有限理性原则
答案: D
解析: 实施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如下:①“庭外判决”原则。头脑风暴法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做出评价。②自由畅想原则。创造一种自由的气氛,参与者不应该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大胆地放开思维,任意地自由想象。③追求数量原则。头脑风暴法的首要目的是要尽可能多地提出设想。④取长补短和改进原则。除提出自己的意见外,鼓励与会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从而使某一设想更加完备或更具有可行性。
25.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首创和使用的决策方法是( )。
A.个人判断决策法
B.头脑风暴法
C.反头脑风暴法
D.德尔菲法
答案: D
解析: 德尔菲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兰德公司首创和使用的一种决策方法。通常专家们在提出意见后以不记名的方式反馈回来,组织者将得到的初步结果进行综合整理,然后再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重新考虑后再次提出意见;经过几轮匿名反馈过程之后,专家们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组织者依此得出预测的结果。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成书于春秋末期的中国古代典籍《孙子兵法》,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概括为( )。
A.道
B.天
C.地
D.将
E.法
答案: ABCDE
解析: 成书于春秋末期的中国古代典籍《孙子兵法》,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概括为道、天、地、将、法。
2.麦克利兰认为,人的基本社会需要分为( )。
A.安全需要
B.成就需要
C.权力需要
D.生理需要
E.社交需要
答案: BCE
解析: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侧重于对社会起因的研究。他认为,世界上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少数人愿意接受挑战,艰苦工作,以便有所成就;而大多数人取得成就的愿望并不那么强烈。人们对成就的需要确实有强弱之分。麦克利兰把人的基本社会需要划分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社交需要。
3.系统分析的定量方法包括( )。
A.超理性分析
B.确定型分析
C.随机型分析
D.社会文化分析
E.未来分析
答案: BC
解析: 系统分析中的定量方法,是指借助于经济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决策理论等来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以求得更精确地认识和把握系统的方法。其中,定量分析可以分为确定型分析和随机型分析。
4.关于控制与计划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有( )。
A.计划为控制提供标准
B.控制是计划的继续
C.控制为计划提供保障
D.计划的科学性取决于控制
E.控制的效果取决于计划
答案: ABCE
解析: 计划是控制的依据,控制是完成计划的重要手段,是计划的继续,为计划提供保障。计划又是控制的标准,标准愈明确,控制效果就愈明显,因此控制的效果取决于计划。
5.预算是组织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有计划的财务活动的表现形式。下列对预算的表述,正确的有( )。
A.预算属于计划的范畴
B.预算是一种控制手段
C.预算的类别多种多样
D.预算编制是高层管理者的专有权力
E.预算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组织收支情况的设计
答案: ABCE
解析: 预算是指组织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有计划的财务活动的表现形式,其类别多种多样。预算作为一种主要的控制手段,属于计划的范畴,是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组织收支情况的设计。预算编制并非高层管理者的专有权力。
三、判断说明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判断正确与否,正确的打√,不需要说明理由,错误的打×,并说明理由。)
1.巴纳德组织平衡理论认为,权威是建立在等级系列或组织地位基础上的。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传统观念认为,权威是建立在等级系列或组织地位基础上的。在组织平衡理论中,巴纳德则自下而上解释权威,认为权威的存在必须以下级的接受为前提,而下级对权威的接受是有条件的。
2.公平理论认为,职工工作态度与生产积极性主要取决于所获报酬的绝对量。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态度与生产积极性,不仅取决于他们所获报酬的绝对量,而且还取决于他们所获报酬的相对量。所谓绝对量,是指实际获得量;所谓相对量,是指自己获得的报酬与他人的比较,以及自己现在获得的报酬与过去的比较。
3.目标管理鼓励全员参与,是一种民主管理。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目标管理是一种民主参与式管理。目标管理要求组织的整个目标实现过程都应当有组织成员的广泛参与和基层沟通,在诸如目标的制定、计划的实施、成果的评价、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等方面都必须有组织成员的充分参与。
4.网络图中可以有回路。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网络图中不能有回路。即不可以有循环现象,否则将造成逻辑上的错误,使这些工序永远达不到终点。
5.面向未来的预防性控制理论认为,管理人员及其下属素质越高,就越不需要进行直接控制。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管理人员及其下属素质越高,就越能够凭借其责任心、能力、知识和经验等正确开展工作,越不需要直接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应对失误而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答案: 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使社会生产力实现,而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体现在:
  (1)管理影响着生产力的存在状态。一定社会都有其相应水平的生产力,但这一生产力在不同管理条件下,其存在状态不同,有时被压抑,有时被解放。这主要取决于管理。从宏观上说,有国家的管理体制;从微观上说,有具体单位的各种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的行为。
  (2)管理规定着生产力的实现程度。生产力的实现必须借助于管理,科学管理是充分发挥生产力作用的前提。一方面,生产力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的方针政策,离不开完善的法制规范,这就需要管理。另一方面,没有具体的生产组织管理,生产力不可能自动实现;而生产过程若组织得不严密、不科学,生产力就不可能充分实现。国家对社会宏观生产的组织管理如此,企业对微观生产的组织管理亦如此。
解析:
2.简述常见的人事考评偏差。
答案: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依据之一,只有确保考核工作的公正性、客观性,才能发挥其管理价值。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使绩效考核常常出现偏差,这些偏差主要有:
  (1)主观好恶偏差,包括价值取向和感情取向好恶偏差两类。前者是指考核人员偏爱或厌恶某些考评指标而影响对考核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后者是指考核人员的情感因素,比如人际关系、部门关系等对考评过程、考评结果产生影响。
  (2)晕轮效应偏差,是指绩效考核中,因考核对象的某一特征、品质或行为表现异常鲜明、突出,从而淡化甚至掩盖了其他方面的表现,造成考核结果不客观。
  (3)近因效应偏差,是由时间和心理因素而引起的误差,即考核者主要依据考核对象的近期表现对其做出评价。
  (4)刻板印象偏差,是考核者对某一类人员笼统、机械、僵化的主观认识影响考核结果而形成的误差。刻板印象是对人简单、片面、固执的看法,它束缚人的思想,妨碍对他人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5)暗示效应偏差,是指考核人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他人,特别是领导者、技术或学术权威的暗示而对被考核者做出不正确、不准确的评价。
  (6)集中趋势偏差,是因为考核对象的工作表现与工作绩效相差较小,无法拉开档次而造成的考评误差。其症结在于考核方法不得当,考核标准简单、笼统,因此应重构考核指标体系,重新选择考核方法。
解析:
3.简述追踪决策的特点。
答案: 追踪决策具有以下特点:
  (1)回溯分析。回溯分析就是对初始决策的形成机制与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的原因,以便去误取正,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整措施。追踪决策则是在原来方案实施后并发现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或与原来认识的环境有重大区别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回溯分析,找出初始决策失误的原因和合理的因素,为新的决策提供良好的基础。
  (2)非零起点。追踪决策则不然,它所面临的条件与对象已经不是处于初始状态。也就是说,追踪决策是在决策方案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客观环境已经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改造、干扰与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追踪决策是非零起点的决策。
  (3)双重优化。追踪决策需双重优化,即追踪决策所选的方案,不仅要优于初始决策方案,而且要在能够改善初始决策实施效果中的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或最满意的方案。前一重优化是追踪决策的最低要求,后一重优化是追踪决策力求实现的根本目标。
解析:
4.简述美国学者沙因归纳的社会人假设的主要内容。
答案: 沙因将社会人假设归纳为四点:
  (1)人们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
  (2)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结果,使工作变得单调而无意义,人们必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工作的意义。
  (3)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对人有更大的影响力。
  (4)人们期望领导能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
解析:
5.简述控制的过程。
答案: 在组织目标的实施中,不断地在计划与实施结果之间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找出这种差距的原因和制定新的改进措施,这就是控制过程。具体如下:
  (1)确立标准
  组织运行和管理活动的展开是否沿着实现目标的方向进行,需要有一个判断标准,标准是控制的基础,对照标准,管理人员可以判断绩效和成果,所以,管理控制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拟定具体标准。管理者根据目标,对管理系统中的各种活动及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并根据反馈信息所反映的事实情况,修订总体目标或纠正实施方案及行为。
  (2)检查实际绩效
  标准一经确立,控制过程就主要表现为对照标准检查管理系统中各项活动的绩效,这实际上是控制过程的信息收集阶段,也是为纠正偏差这个狭义的“控制”提供切实的准备活动。对于评定绩效和成果而言,主要问题是如何及时收集适用和可靠的信息,并将其传递到主管人员手中。
  (3)纠正偏差
  在衡量绩效后,如果发现了偏差或不一致时,管理者就需要进行纠偏,努力使绩效符合标准。在控制过程中,纠正偏差往往比制定标准和对照标准检查是否出现偏差还要困难,因为,已经出现的偏差可能是由复杂原因引起的,必须找出造成偏差的真正原因,才能确定采取什么措施加以纠正。无论采取什么措施,控制活动都有可能不得不面对组织运行中已经形成的惯性,这些惯性阻碍着任何新的纠正偏差活动的开展,并会进一步推动偏差的扩大化。因而,克服这些惯性不仅需要花更大的力气,而且需要认真谨慎,防止产生负面作用。
6.试联系管理实际分析信息技术发展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答案: 信息技术发展对现代管理的影响如下:
  (1)管理者直接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将大量复杂的信息处理交给计算机,使人和计算机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组织一个和谐、有效的系统,为现代化管理带来便捷,有助于管理者直接参与管理信息系统。
  (2)提高决策能力。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化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能力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将管理与现代化接轨,从而科技提高管理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3)改变着组织的结构。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组织架构不适应信息背景下的运转,而信息化带来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因此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
  (4)改变着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
  (5)引起组织交流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带来应用软件的变化,组织之间、组织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加多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同时,由于信息媒体具体到个人,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更加使得组织的交流方式由传统的上下行沟通、全通道式沟通、链式沟通等转变为信息交流速度更快的对接方式,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时效。
7.案例
  某地级市根据省里部署,把推动所属各县市经济转型作为当前中心工作之一。但他们发现,各县市经济转型能力差别很大。于是组织了有专家参加的大型调研,研究经济转型能力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调查发现,它与各县市的知识存量、劳动生产率、税收收入、贫困人口所占比率、人口老龄化程度等都有关系,且有些是正相关,有些是负相关。之后,根据这个结果制定了应对措施,以逐步提高各县市的经济转型能力。
  分析要求:
  (1)根据前述材料,分别列出与经济转型能力正相关的要素和负相关的要素。
  (2)结合正负相关要素,试提出提高各县市经济转型能力的对策建议。
答案: (1)①与经济转型能力正相关要素具体包括:
a.知识存量。知识存量越丰富,代表在经济发展中潜力越大,越能有效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
b.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发展速度成正比,生产率越高,单位产出的价值越多,越能够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推进经济转型。
c.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国家获得收入最主要的形式。税收收入越多,越有助于经济的转型升级。
②与经济转型能力相关负相关的要素:
a.贫困人口所占比率。贫困率越高,代表经济发展的阻力越强,不利于经济的转型。
b.人口老龄化程度。人口老龄化程度表明了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老龄化程度越高,表明劳动力比例越低,人口红利越少,经济转型能力越低。
  (2)正相关是指一事物的数值增高,另一事物的数值也同方向增高,减少则同方向减少;负相关则是一个增加,另一个相关者却减少,而一个减少,另一个相关者却增加,二者正好相反。因此结合正负相关要素,提升各县市经济转型能力要提高正向因素影响,缩小负向因素的不利,具体的对策建议如下:
①增加知识存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税收收入。
②降低贫困人口所占比率,降低老龄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