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江苏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网友回忆版)二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中等教育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A.历史性
B.比较性
C.教养性
D.延展性
答案: C
解析: 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中等教育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2.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开始的标志是()设立。
A.稷下学宫
B.太学
C.岳麓书院
D.国子学
答案: 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性质,春秋战国时期还未进入封建社会。汉武帝创办的太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的标志,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峰。
3.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产生与下列哪一个国家有直接关系()。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答案: A
解析: 1862年由林肯总统签署的“莫利尔法案”生效,各州都利用增地基金,兴建农工学院。后来就把这种用增地基金建立,主要从事农业和工业实用技术教育的学院称为“增地学院”。威斯康星大学也是获得增地基金资助的一所州立大学。1904年范海斯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他提出高等学校应该为地方经济服务并在威斯康星大学推行,不久范海斯的做法在美国高校得到推广,高校的第三大职能——服务社会得以确立。
4.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研究生教育机构的是()。
A.岳麓书院
B.通儒院
C.北京大学
D.南洋公学
答案: B
解析: 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研究生教育机构的是通儒院。
5.下列不属于公认的三大学术理念的是()。
A.学术自由
B.学术中立
C.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D.学术规范
答案: D
解析: 公认的三大学术理念的是学术自由、学术中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学术自由的基础是中世纪大学(自治活动)奠定的,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是1810年成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德国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学术自由写入宪法,实现了学术自由的法律化。20世纪以后,学术自由的理念在美国基本确立,其根本标志是1915年在美国成立以杜威为首任会长的“美国大学教授协会”。20世纪初,由杜威等人提出“学术中立”原则,承诺教授的自由以校园和学术界为界,对外严守中立,不过问政治和社会敏感问题。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明确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树立了“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相统一”的现代学术理念。
6.美国马丁-特罗曾于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毛入学率处于15%到()之间时,处于“大众化阶段”。
A.30%
B.50%
C.60%
D.70%
答案: B
解析: 马丁·特罗在1962年首先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概念,1970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概念,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至此产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7.我国大学课程主要依据()(泰勒原理)进行编制。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社会要求
D.国家要求
答案: A
解析: 我国大学课程主要依据目标模式(泰勒原理)进行编制。
8.依据办学主体的性质和类型,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类型:欧洲模式、美国模式和()。
A.英国模式
B.前苏联模式
C.日本模式
D.新加坡模式
答案: C
解析: 依据办学主体的性质和类型,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类型:欧洲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
9.在我国,长期通行的观点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A.特殊的认识活动
B.认识发展活动
C.双边认识活动
D.交往本质活动
答案: A
解析: 教学理论界一直以来都在不停地探索教学过程的本质,提出许多观点,如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双边活动说、多重本质说和交往本质说。在我国,长期通行的观点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认识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0.将高等教育研究分为描述研究、分析研究和规范研究,这是按照高等教育()进行划分。
A.研究成果的性质和功用
B.研究的层次
C.研究的一般方法
D.研究的目的
答案: D
解析: 按照高等教育研究的目的来划分,等教育研究分为描述研究、分析研究和规范研究。
二、判断题 (请根据题目内容判断对错。)
1.高等学校职能产生先后顺序是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学研究。()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高等学校职能产生先后顺序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2.高深学问课程始于德国的柏林大学。()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高深学问课程始于德国的柏林大学。
3.高等学校的教学主要由三大环节组成,即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高等学校的教学主要由三大环节组成,即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有的考生可能以为实习实践不是课堂教学环节。
4.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法国人)在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时间错误,应该是1965年。
5.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发端于复旦大学,1982年开始招生,潘懋元教授是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和第一位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发端于厦门大学,而不是复旦大学。
6.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有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终身化。()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有四大趋势,即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终身化。
7.蔡元培将教授治校的理念付诸实践,并使得北大成为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的楷模。()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在德国大学引领下,教授治校的模式一度成为许多国家竞相效仿的样板。教授治校最早在我国提出是20世纪初的北京大学。蔡元培将教授治校的理念付诸实践,并使得北大成为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的楷模。
8.学位证书主要反映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学历证书(或毕业文凭)主要反映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
9.我国现行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党委和校长分工负责制。()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我国现行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0.教育最基本功能的是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文化保存、继承功能是一切教育最基本功能。
三、简答题 (-)
1.简述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答案: 本题其实考核的是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①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②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③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④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解析:
2.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答案: ①做好教学设计。②注重内容的逻辑性。③体现语言的艺术性。
解析:
3.简述高校课程的主要特征。
答案: ①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②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③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
解析:
4.简述备课基本要求。
答案: 备课是教师为教学做的准备工作,也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基本要求: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心;其次,教师备课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第三,备方法,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
解析:
5.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答案: ①教学的目的和任务。②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③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④教师业务素质及个性特点、学校的教学设施等。
6.联系实际,论述高校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过程。
答案: 首先,教学过程首先是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掌握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他们运用知识的技能。知识与技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发展学生智能打下了基础。
其次,教学活动作为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途径,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必须指出,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智力、能力的发展有着对应的关系。如问题学习,能够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以传授为目的教学中,学生能发展起注意、记忆、理解和应用的智力基础。
第四,师生交往活动对学生的发展也会产生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都可以成为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完美的人格可以成为学生向上的楷模。
解析:
7.联系自己专业教学实际,谈谈高校“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答案: (1)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从学校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这一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提出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之间矛盾的反映,它要求解决教学上的统一要求和学生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
(2)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有助于正确解决教学中国家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使少数特殊才能学生和一些“差生”得以应有的培养和照顾,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
(3)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坚持培养目标,使全体学生都得以发展;②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
解析:
8.有人说讲授法是注入式教学,不是启发式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谈谈对教学方法选择和创新的理解。
答案: (1)讲授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是一种陈腐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照样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不应把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对立起来。
(2)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也都有一定局限性,不能机械地应用到所有的具体教学中去。某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某种教学任务和内容,对于某些学生以及某些具体情境,可能是适用的、有效的,然而对于另外某种教学任务和内容,对于另外某些学生或另一种情境,却可能毫不适用,甚至还会有消极作用。一般而论,影响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二是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三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此外,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的业务素质及个性特点,学校的教学设施等都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
(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等学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
解析:
9.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结合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案: 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人才。而高级人才仍有层次之分,可分为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又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亚层次。可分别对专科培养目标、本科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