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17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访谈法
答案: A
解析: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2.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这一现象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
A.阶段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整体性
答案: B
解析: 儿童所生活的时代不同,会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现在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过去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比,是有变化的。
3.幼儿正在听老师讲故事,这时候屋外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都探头去看、去听。这种注意形式是
A.选择性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答案: D
解析: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题干中所述即是无意注意。
4.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思维
B.记忆
C.感知觉
D.想象
答案: C
解析: 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5.幼儿的记忆中,最主要的记忆形式是
A.运动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语词记忆
答案: C
解析: 在儿童语言发生后,直到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
6.关于学前儿童想象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B.以想象的结果为满足
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D.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答案: B
解析: 学前儿童的想象以想象过程为满足,不是以想象的结果为满足。
7.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是
A.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
B.出现动作的概括
C.尝试错误
D.抽象逻辑性发展
答案: A
解析: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8.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顺序是
A.具体形象思维-直观行动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B.直观行动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C.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观行动思维
答案: C
解析: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
9.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是
A.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在后;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先,理解语言在后
B.正确语音发展在先,语音知觉在后;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在后
C.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在后;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在后
D.正确语音发展在先,语音知觉在后;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先,理解语言在后
答案: C
解析: 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是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10.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
A.“W"字形关系
B.“U”字形关系
C.“X”字形关系
D.“T"字形关系
答案: B
解析: 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
11.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A.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社会调节化
B.个性化、丰富和深刻化、他人调节化
C.个性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D.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答案: D
解析: 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12.2~7岁的儿童,处于动作发展的
A.反射动作阶段
B.最初动作阶段
C.基础动作阶段
D.专门化动作阶段
答案: C
解析: 2~7岁的儿童,处于动作发展的基础动作阶段。这阶段儿童能够控制自己的肌肉系统,保持稳定性,能够自由运动。
13.一般地,儿童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是
A.1~3岁
B.3~6岁
C.6~12岁
D.12~18岁
答案: B
解析: 一般把3~6岁叫作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
14.70年代的一项关于理想男性个性特征的调查表明,更受欢迎的性别类型是
A.双性化
B.未分化
C.男性化
D.女性化
答案: A
解析: 70年代的一项关于理想男性的调查表明,双性化的男人更受欢迎。
1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是
A.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B.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主动到被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C.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D.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成体系到零乱
答案: C
解析: 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的、大量的研究,揭示出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二、名词解释 (每题3分,5题,共15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3.道德感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4.需要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
5.环境决定论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环境决定论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归结为环境教育机械作用的结果。
6.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2)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7.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阶段。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学前儿童感知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的发展阶段。
8.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特点。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特点是:
(1)自觉的行动目的开始形成。
①缺乏明确目的;
②外来目的起重要作用;
③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
④有了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
(2)动机和目的的关系出现间接化。
9.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阶段。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阶段是:
(1)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出生~1岁)。
①1~3个月: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
②4~9个月: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
③9个月以后:新异性探索阶段。
(2)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1~3岁)。
①活动的、微小的物体,如天上飞的飞机、昆虫;
②突然消失的物体,如拿个东西给孩子看,然后藏起来;
③成人的动作或活动,如妈妈包饺子、爸爸刮胡子;
④因果关系,如坐车时树木和火车的相对运动。
(3)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3-6岁)
1)在兴趣的范围方面:孩子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对客观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看,什么都想摸摸,但存在儿种优势兴趣,左右着孩子的行为。
①对游戏的兴趣是幼儿期占主导地位的兴趣。
②对因果关系的兴趣发展迅速,从问“是什么”、“做什么用的”到“为什么”。
2)在兴趣的稳定性方面:幼儿兴趣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个别差异。
10.试论述如何根据记忆的遗忘规律来科学合理地组织儿童的复习。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遗忘规律,简单地说,就是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要科学地组织复习有以下方面:
(1)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学习之后遗忘立即开始,而且最初忘得快,以后遗忘速度逐渐缓慢下来。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在指导孩子学习时,对孩子刚学过的东西,要及时安排复习,尽量抢在遗忘快速期之前加深记忆的程度,以减少或防止遗忘。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时间的合理分配对于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要把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时眼耳手脑并用,以提高复习的积极性,增强复习的效果。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高。我们应当以记忆恢复的规律来正确看待学前儿童的记忆,并利用这一规律来组织孩子的学习、游戏等活动,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11.试论述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是:
(1)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发生。口语可分为对话式和独白式。对话是两个人之间进行交谈,独白则是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
(2)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对话言语常常带有情境性。因为对话言语是在谈话双方之间交互进行的,所谈及的内容已有共同了解,不需要连贯和完整。情境言语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
(3)讲述逻辑性的发展。幼儿在独立讲述中,逻辑性水平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层级逐渐清楚。
(4)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①语气的掌握;
②口吃的心理因素。
12.“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请问:
(1)具有这样特征的幼儿更多的属于同伴关系中的哪一类型的幼儿?
(2)你准备怎样干预呢?干预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具有这样特征的幼儿更多的属于同伴关系中的被排斥型幼儿。
(2)在幼儿期,要尽量帮助那些交友困难的幼儿,使他们逐渐被同伴接受。
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
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