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18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①个体心理的发生
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学前时期心理过程
④学前时期个性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A.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B.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心理特征
C.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D.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自发出现的
答案: C
解析:
3.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
A.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B.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先于定向性注意的发生,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C.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D.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先于定向性注意的发生,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答案: C
解析:
4.小明跟随妈妈逛商店,指着货架上的几种玩具,告诉妈妈:“我们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玩具!”这属于记忆的
A.识记
B.保持
C.再现
D.再认
答案: D
解析:
5.讲完故事之后立即要求孩子复述,孩子的复述效果反而不如隔一天以后的效果好,这说明了
A.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B.儿童的遗忘过程最初进展迅速,以后逐渐缓慢下来
C.分散复习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复习效果
D.幼儿具有记忆恢复现象
答案: D
解析:
6.下列关于儿童的想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和儿童大脑皮质的成熟有关
B.和儿童表象的发生与数量积累有关
C.与儿童的言语发生发展无关
D.儿童在1岁半~2岁时出现想象的萌芽
答案: C
解析:
7.就想像而言,在幼儿期占主要地位的是
A.有意想像
B.无意想像
C.创造想像
D.再造想像
答案: D
解析:
8.在一次“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幼儿由于同情被捉去的小鸡,产生了这样的想像:“最后又把小鸡救回来了。”这表明
A.想像能引发情绪
B.情绪能影响想像
C.想像是行动的推动力
D.混淆假想与真实
答案: B
解析:
9.随着思维的发生发展儿童开始出现说谎的行为,这体现了思维的发生发展
A.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B.使儿童的意志得到发展
C.使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D.使情绪得到发展
答案: C
解析:
10.5岁的女孩看见老爷爷家的老保姆走了,来了一个年轻的保姆。她问:“她走了是因为她老了,也累了,是不是?那么新来的保姆到了老的时候,老爷爷是不是又要找别人?”这个女孩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答案: C
解析:
11.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这体现了儿童动作发展的
A.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B.首尾规律
C.远近规律
D.大小规律
答案: B
解析:
12.兴趣可以使人在充满乐趣的状态下,主动、高效地从事各种活动。这体现了兴趣的
A.稳定性
B.指向性
C.情绪性
D.动力性
答案: D
解析:
13.最有益于幼儿个性良好发展的亲子关系类型是
A.民主型
B.专制型
C.放任型
D.安全型
答案: A
解析:
14.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时,祖辈对孩子采取娇惯的态度,对孩子一切包办代替,这在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中属于
A.婚姻关系因素
B.家庭规模因素
C.家庭结构因素
D.出生顺序因素
答案: C
解析:
15.学前儿童感知觉等认识过程在出生后迅速发展,单纯的感知觉能力很快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这体现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A.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B.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
C.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D.发展的整体性
答案: B
二、名词解释 (每题3分,5题,共15分。)
1.重学记忆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重学记忆是当儿童学习了一种知识或技能后,经过一段记忆消逝的时间,重新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次学习所需的时间或次数,比第一次学习的时间要少一些。
2.再造想像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3.前言语阶段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在儿童真正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成为前言语阶段,或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4.压力感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压力感是指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的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其困境,由此产生的情绪体验。
5.男女双性化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6.简述知觉中对象与背景关系的规律。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
(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
7.简述3~6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8.简述儿童概括发生的三个阶段。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儿童概括地反应客观事物的能力,是逐渐发生发展的。儿童的概括发生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特征)进行概括。
(2)动作的概括: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儿童不再根据颜色来概括各种不同的实物,而开始根据形状来概括。
(3)词语的概括: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的次要特征。
9.简述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情绪的社会化: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因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情绪的日益丰富包含两种含义: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和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情绪的发展与感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自我意识相联系。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10.试论述学前儿童想像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儿童最初的想像,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表现为下列几个特点:
(l)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岁儿童的想像,几乎完全重复曾经感知过的情景,只不过是在新的情景下的表现。
(2)简单的相似联想。最初的想像是依靠事物外表的相似性而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
(3)没有情节的组合。最初的想像只是一种简单的代替,以一物代替另一物。
11.试论述儿童判断发展的趋势。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1)判断形式间接化,以直接判断为主,开始转向间接判断发展。如三岁儿童指着一个带红领巾的女孩说是“王老师的小姐姐”。年龄较大的幼儿就会说:“王老师的女儿。”
(2)判断内容深入化,儿童的判断首先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在幼儿期开始向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发展,也就是从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判断从反映物体的个别联系逐渐向反映物体多方面的特征发展。如对斜板上皮球滚落下来的原因,较小的幼儿认为是“(球)站不稳,没有脚”,以后逐渐准确化。
(3)判断依据客观化。幼儿从以对待生活的态度(“游戏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为依据,开始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较小的幼儿认为球滚下去的原因是因为“它不愿意呆在椅子上”。
(4)判断论据明确化。儿童起先没有意识到判断的根据,以后逐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判断依据,或以别人的论据作为依据。幼儿晚期,儿童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据,努力使自己的判断有合理的依据,对判断的论据日益明确,说明思维的自觉性、意识性和逻辑性开始发展。
12.在做游戏时,女孩学着妈妈的样子,给娃娃喂饭、改饭、拍娃娃睡觉,喜欢玩过家家的角色游戏,更喜欢和女孩子在一起玩,认为女孩应该文大静、不淘气;男孩子则更喜欢和男孩一起玩,喜欢小汽车、超人玩具,更喜欢运动性、竞赛类游戏,认为男子汉不能哭,不能穿裙子。
请分折幼儿出现上述行为的影响因素,并阐述如何对儿童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答案: 详见解析
解析: 影响因素:
(l)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2)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父母会对孩子的性别行为进行强化。
策略:
(l)父母的强化在孩子形成性别行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使他们逐渐形成符合自己性别的行为,而父亲比母亲的强化作用更明显。重视父亲对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2)成人适当地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有利于其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例如,给幼儿上课的既有男老师又有女老师,鼓励男女儿童都使用家务区和化妆区,都使用登高设备;教师和家长一视同仁地处理吵架、发脾气或哭喊的儿童而不考虑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