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18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是( )。
A.政策群
B.政策一般
C.政策链
D.政策集合
答案: A
解析: 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政策一般是指,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2.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
A.“上下来去”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机构—制度模型
D.集团模型
答案: A
解析: 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称为“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是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上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3.美国学者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政策类型划分是( )。
A.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B.初始政策与反馈政策
C.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D.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答案: C
解析: 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是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将有形资源或实质性权力提供给一些人而同时将真正不利的条件加于另一些人的政策,就是物质性政策。分配的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很少对人们产生实际效果且不交付表面上承诺的东西的政策,就是符号性政策。
4.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在于它是( )。
A.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体
B.阶级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
C.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
D.自利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
答案: C
解析: 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在于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现代公共政策具有多种规定性,而在这些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5.政策的认识论本质在于政策是( )。
A.理性与感性的中间环节
B.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
C.领导与群众的中间环节
D.一般与个别的中间环节
答案: B
解析: 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政策的本质被界定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因而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从政党实现其理念追求和政府实现治理的途径来看,理论指导实践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同时实践基本上也是通过政策而上升为理论的。即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或桥梁。
6.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是( )。
A.政策制定系统
B.政策咨询系统
C.政策执行系统
D.政策反馈系统
答案: B
解析: 政策咨询系统又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属于政策支持系统,通常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它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对独立地进行政策研究、政策规划和政策咨询,并向政策主体系统提供新思想、诊断新问题、提供备选政策方案、评估政策实施结果。
7.首创而且至今仍在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决策体制的国家是( )。
A.美国
B.俄罗斯
C.法国
D.英国
答案: C
解析: 半总统半议会制又称双首长制,这种公共决策体制同时兼具总统制和议会制这两种体制的特点,首创而且至今仍在实行这一体制的是法国。在法国以及其他实行法国式的双首长制国家里,既是国家元首又拥有行政决策权的总统,其决策实行首长制且不对议会负责;以总理为首的内阁,其决策权的行使则有赖于议会多数的支持。
8.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 )。
A.目标人群
B.政策问题
C.政策目标
D.政策环境
答案: B
解析: 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政策问题。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存在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社会或公共问题。但并非所有的社会或公共问题都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来解决。有些问题可能过于复杂,超出了公共政策的功能范围;而有些问题,通过公民和公民社会的联合行动就能处理。只有那些被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涉及相当多社会成员利益的社会或公共问题,才能成为公共政策的客体。
9.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的模型是( )。
A.理性主义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规范最适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答案: D
解析: 决策的政治系统模型把决策主体假定为政治系统,它由一个社会中那些可以识别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机构和活动组成。政治系统做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决定,这就是公共政策,一项政策包含着一系列分配价值的决定和行动。这个模型还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
10.提出混合扫描模型的美国学者是( )。
A.德洛尔
B.伊斯顿
C.安德森
D.埃齐奥尼
答案: D
解析: 埃齐奥尼提出的综合模型称为混合扫描模型,它在概念上希冀截取理性主义模型的政策视野以充分考虑政策选择、激发政策创意并深入政策核心问题;同时截取渐进主义模型的政策落点,把政策关注力集中在经过选择的政策方案及其评估上,形成政策焦点,以有效地解决政策问题。
11.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公共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被称为( )。
A.头脑风暴法
B.层次分析
C.综摄法
D.假设分析
答案: D
解析: 假设分析,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公共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它比上述所有分析方法都更具有综合性,更适合于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即各种解决方案所依据的假设之间有尖锐冲突的问题)。
12.在三源流模型中,提出公共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机会,被称作( )。
A.政策倡议
B.政策采纳
C.政策窗口
D.政策过程
答案: C
解析: 在三源流模型中,当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汇合到一起,“政策窗口”就打开了。实际上,政策窗口是指提出公共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机会。当出现引人注目的问题,或者产生强大的政治流时,政策窗口都将被打开。
13.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解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被称作( )。
A.政策规划
B.政策评估
C.政策目标
D.政策抉择
答案: C
解析: 政策目标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政策目标具有问题的针对性、未来的预期性以及目的的多元性三大特征。
14.在政策规划中,政策制定者参考、借鉴不同国家、地区或其他部门相关政策方案,这个过程被称为( )。
A.政策规划
B.政策学习
C.政策抉择
D.政策论证
答案: B
解析: 政策学习是指在政策规划中,政策制定者常常要参考、借鉴不同国家、地区或者其他部门相关的政策方案,学习其中的知识、技术或者政策观念,并从其中汲取灵感和受到启发。政策学习是集体学习的一种形式,因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由组织来进行的。
15.将公共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
A.政策制定
B.政策执行
C.政策评估
D.政策监控
答案: B
解析: 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公共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16.公共政策执行的最深层的环境和物质基础是( )。
A.自然环境
B.政治环境
C.经济环境
D.社会环境
答案: C
解析: 经济环境是公共政策执行的最深层的环境,是公共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它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状况、人口状况、国民收入水平、社会生产关系、经济体制等,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两大方面。
17.“土政策”属于( )。
A.替代式政策执行
B.附加式政策执行
C.象征式政策执行
D.残缺式政策执行
答案: B
解析: 附加式政策执行,是指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人为地附加了与政策目标背离的其他内容,使政策执行超出了政策的基本要求,为谋取地方或个人利益提供方便。“土政策”就是这种附加式政策执行的典型表现。
18.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政策监控分为( )。
A.预防性监控和结果监控
B.经常性监控和引发性监控
C.上级监控和下级监控
D.单方面监控和抗辩性监控
答案: D
解析: 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政策监控分为单方面监控和抗辩性监控。单方面监控是政策监控主体在实施监控时不吸收被监控组织和人员参加而自行进行监控,反映出政策监控主体单方面的监控意愿和监控事实。抗辩性监控是指政策监控主体承认被监控组织和人员享有答辩权并安排时间和机会进行答辩,被监控组织和人员可以对监察报告提出书面或口头辩解,反映出监控主体与被监控对象之间的互动性。
19.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 )。
A.整合状态
B.终结状态
C.均衡状态
D.非均衡状态
答案: C
解析: 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均衡状态,这种均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公共政策稳定就是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仍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
20.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决策依据,以期影响其决策行为的政策研究组织,被称作( )。
A.理论性政策研究组织
B.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
C.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
D.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
答案: D
解析: 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指那些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为政府、企业或社会团体出谋划策,提供政策依据,以期影响其决策行为的社会组织。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是应用有关政策学知识以解决政策问题为导向和主要特征的,着重关注从公共问题的提出到使一定的政策规划最终得到实施这一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可操作性。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要做到( )。
A.强调研究者的价值中立
B.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C.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
D.重视本土资源
E.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
答案: BCDE
解析: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学科体系,是这门从国外引进的新学科的发展方向,今后需要更加鲜明、更加坚定地保持这一方向。为此,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①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指的是研究者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自律性。②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理论与实践只有上升到哲学的层次上才能获得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③重视本土资源。构建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学学科体系,必须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发掘。④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新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2.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包括( )。
A.管制功能
B.刺激功能
C.引导功能
D.调控功能
E.分配功能
答案: ACDE
解析: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四种:①管制功能。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愿见的行为,就须使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行为具有管制功能。②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③调控功能,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④分配功能。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就可以看出,它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
3.公共决策的现代化要求公共决策过程实现( )。
A.理性化
B.民主化
C.科学化
D.合理化
E.专业化
答案: ABCE
解析: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浪潮,许多前所未有的政策问题大量涌现,使公共决策的范围不断扩大,难度日益增加,影响空前突出,这客观上体现出公共决策过程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做到:①理性化;②专业化;③科学化;④民主化。
4.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包括( )。
A.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
B.问题的察觉
C.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D.团体或组织活动
E.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答案: ABCDE
解析: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①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政策问题来源于一些可以观察到的、能够表述出来的客观事实或问题情境。②问题的察觉。这种客观的事实或情境已为社会大多数人或统治集团及其少数权威统治者所察觉,从各自的角度感觉到了问题的存在。③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社会所存在的客观现实状况与统治者或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等有相当严重的冲突。④团体或组织活动。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只有采取一定的团体或组织行动才有可能影响有关公共组织和政府。⑤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政策问题要求有关政府组织或社会公共组织纳入政策议程并依法采取相应的政策行动来加以解决。
5.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包括( )。
A.政策信息、资料
B.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
C.政策目标
D.政策的沉淀成本
E.政策稳定
答案: ABCD
解析: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政策信息、资料。准确的政策信息资源是高质量评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②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需要对评估的意义和作用有清楚的认识,能够认识到评估活动对本次政策过程和下次政策过程都有总结经验教训的作用。③政策目标,是评估政策的依据和前提。④政策的沉淀成本,主要指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投入了较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风险和时间等,而政策目标有待进一步实现。⑤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科学的评估应该是多种评估方法的互相协调,按需适时运用。
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答案: (1)公共政策是被组织于一定体制内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制定的权威性行动方案。它是用来满足被感知的国家需求的,是政府为了达到某一公共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这就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所谓“公共性”,指的是公共政策具有的一种属性、特性或特质。
  (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来源于:
①这种公共性产生于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性。公共政策的主体是公共权力机关,而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来源于由民众结成的社会,来源于人民的同意和授权,其合法性在于政府满足民众需求、实现公共利益的程度。
②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来自它处理的问题是大多数民众的问题,即以民众问题为取向。换言之,由于公共政策处理的是公共事务,是和每个公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所以它具有公共性。
③公共政策须以谋求公共利益为目的,因此,公共政策符合公共利益的程度是衡量公共政策的正当性的根本标准。
解析:
2.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
答案: 公共政策评估作为政策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政策过程中发挥着以下作用:
  (1)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政策评估,利用一切可行的技术和手段来收集相关信息,并把信息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力求通过政策评估掌握第一手的政策运行数据,从而为政策改进提供指导性信息。
  (2)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到某一阶段时,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价值方面的变化,需要对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帮助决定政策“是否应该继续、改善、扩展或缩减”。通过政策评估活动,为政策调整提出政策接续、政策革新、政策终结建议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
  (3)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政策结果是怎样的,不能仅凭人们的主观判断,必须重在客观现实,通过评估活动计算出政策产出,明确政策的优势与缺陷,检测政策对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衡量政策结果使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发生变化的程度。
  (4)政策评估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通过政策评估,既可以使政府决策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根据管理理念,使有限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等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又可以避免片面性和私利导致对某些政策给予过度的资源投入。
  (5)政策评估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政策评估重心在于处理评估主体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使政策评估成为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以便提高政策的认同度,加快政策的执行速度。
  (6)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政策评估是公共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必要保证。通过政策评估,可以为下一阶段政策活动提高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解析:
3.简述危机决策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答案: (1)危机决策的含义:
  危机决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决策,具有显而易见的不可逆转性,它要求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和在相当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做出重大决策和快速反应。
  (2)危机决策的构成要素:
①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
②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
③事态的发展危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
解析:
4.简述复合政策评估的含义。
答案: 复合政策评估是指对一项以上的政策同时进行的评估。每一项政策都有其特定的性质,而且,各项政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将一项以上的政策综合起来进行评估,能够考察政策的整体性效果,反映政府综合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复合政策评估的不足是每项政策产出量的计算较难,不能完整地反映每项政策本身的特点。
5.试述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执行系统有效运行有哪些影响。
答案: 执行人员是执行组织的主要元素,因而也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执行人员的利益、心理、知识和能力等因素影响着执行系统的有效运行,具体如下:
  (1)利益因素。执行人员具有多重身份,一方面代表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去理解和执行公共政策;另一方面代表本地区、本部门、本团体的利益,有时会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理解和执行公共政策。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渗透着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斗争和整合。
  (2)心理因素。执行者的需要、动机、价值观、态度、情绪与情感、意志等都对公共政策执行有一定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常常由于政策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政策执行资源的有限性,也由于政策内容不明确、政策缺少可操作性、政策执行授权不够等,因此政策执行更多地需要依靠执行者的自身因素的作用。
  (3)知识因素。当今是一个“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执行者如果没有广博的学识,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不能正确理解相关政策,就不能有效地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保证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
  (4)能力因素。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与高强的能力结构相结合才能发挥实际作用。政策执行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学习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对于有效的政策执行都是必不可少的。
解析:
6.试述在政策审议过程中正确实施政策方案评估和择优有哪些方法。
答案: 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是评估和择优。评估是对各政策方案效果的预测性分析和比较;择优则是在评估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决策意见。这两者都是履行正式的政策抉择程序之前不可或缺的步骤。两者呈现的并不是简单的前后承递关系,而是反复、循环和错综复杂的关系。
  (1)评估和择优的标准问题。就一般意义而言,评估标准是从政策目标细化而来,沿着总目标、具体目标、评估标准和测量标准等线路逐步细化。评估应遵循的通用标准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与财政可能性、政治可行性、行政可操作性等。
  (2)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选择。比较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或者是整个决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反映了决策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反映了他们的经验、眼光、胆识和品德。
  (3)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判断和选择的正确,要注意使用“逆向决策”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要求、不同场合、不同结果对已拟定的政策方案提出不同的看法,以求收到“兼听则明”的效果,保证择定方案的科学性、可靠性和严密性。
  (4)方案的评估与择优,还须对择定方案进行审查和评定。方案审定通常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化、定量化的方法,如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和其他技术。
7.B市政府的网站  33岁的软件工程师阿布本来不大关心政府的政策,可是一次偶然的上网经历使他有了很大改变。当时他在网上搜索自己老家的情况,无意中看到了B市政府网站上关于政府解决困扰其家乡的很多社会、经济问题的具体方案,他认为这些政策设计切实可行。这让阿布很感动,使他从此成为该政府网站的粉丝。
B市政府网站虽已创建多年,但因很少在网上公布政府重大决策的过程和细节,所以网民对它态度冷漠,点击量一直不大。前不久市政府主要领导人指示对该网站改版,从此通过搜索或点击网站内的链接,就可以了解到辖区内各个地方甚至一些村庄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具体发展和建设方案。该网站是一个开放平台,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其中的词条,经专家确认后发出。
  阿布老家在该市的偏远郊县,政府网站有关那里的词条涵盖工业、农牧业、民生、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等十几个方面。针对该地区人口外流严重的情况,网站公布了政府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提供免息贷款扶植农牧业、改善灌溉设施以提高果园和农田产量、发展旅游和手工艺品行业、改善女性就业等。网站甚至还提到那里某个地方缺少药店,自来水供水系统水压不足等细小、具体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况。
  阿布逢人便讲,B市政府为那些最不起眼的小村镇都制定了很好的发展方案,政府网站让我看到了家乡的美好未来,看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
  (1)什么是大众传播?
  (2)结合本案例,分析新电子媒体(即新媒体)在为政策提供舆论支持方面的作用。
答案: (1)大众传播是指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成员传送信息、知识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包括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两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普受欢迎的大众传播形式。作为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信息集约者、传播者和沟通者,大众传播影响到民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马克思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将其视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2)新电子媒体(即新媒体)在为政策提供舆论支持方面的作用具体如下:
  新媒体对于民众了解和接受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重要作用,在为政策提供舆论支持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①传播速度快。新媒体能够通过及时、有效的报道、解读和即时更新,使政策内容迅速地抵达政策对象,提高公众对决策的知晓度。而且,新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多种传播工具进行即时传播。
②信息容量大。通过搜索或点击网站内的链接,就可以了解到辖区内各个地方甚至一些村庄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具体发展和建设方案。词条涵盖工业、农牧业、民生、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等十几个方面。网站甚至还提到某个地方缺少药店、自来水供水系统水压不足等非常细小、具体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这些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有利于公众了解公共政策的方方面面,提高对于公共政策的认同感。
③能够方便快捷地与民众展开互动,更好地反映民众的偏好、利益和意愿,反映公共问题。案例中的网站是一个开放平台,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其中的词条,经专家确认后发出。这种做法开创了一种新的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平台,有利于公共政策更加贴近民众的需求,为政策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解析:
8.一场媒体问政直播活动  最近,一场由H省纪委主办的“落实责任、教育惠民”媒体问政直播活动在省电视台800平方米演播大厅举行,电视、广播、网络同步直播。
10部暗访短片揭露的一幕幕乱象令观众揪心,让现场接受问政的教育官员表情尴尬:荷载32人的校车载着至少60个孩子超速行驶在乡间道路上;校长编书,学生埋单;上了4年学,被要求买了10套校服;学生伙食费被克扣到老师饭碗里……
  有一部短片受到特别关注:超载30多人的该省Y市银河幼儿园校车以超过80公里的速度行驶。采访到这一幕的记者询问陪车老师是否知道这种情况的危险性,这位老师竟说自己刚来,不清楚情况。记者介绍说,省纠风办去年就接到对这一问题的举报并要求立即解决,后来教育部门反馈说已责成当地解决。但是,时隔一年问题仍在。
  在演播大厅,电视主持人向分管学校安全工作的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提问,究竟何时能够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这位副书记坦言深感自责,校车安全问题屡禁屡发,表明我们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他表示将责成当地立即整改,并将对学校负责人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问责。
  节目结束后,省教育厅长坦言,这是一次“赶考”,能打60分就不错了。媒体问政对于教育战线的领导者来说,是一种难得的警醒机制。接着,教育厅长就组织在场的教育系统干部开了个短会,要求在第一时间解决媒体问政提出的问题。
  (1)什么是政策反馈系统?
  (2)结合本案例,分析媒体问政直播活动对政策反馈的意义。
答案: (1)政策反馈系统是将政策的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多层次、多网络是政策反馈系统的突出特点。反馈除了来自对象系统外,还来自与对象系统有某种关联的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以及政策支持系统。
  (2)媒体问政直播活动对政策反馈的意义:
①媒体问政直播活动是政策反馈系统运行形式之一,符合多层次、多网络的政策反馈系统的突出特点。
②媒体问政开通了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直接沟通的新渠道。媒体问政使得分管学校安全工作的省高校工委副书记以及省教育厅长能够和百姓的交流更加方便,对话更加直接。
③媒体问政能够广泛而及时地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的偏差,扩大了政策环境中公民对于公共政策的监督力度,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案例中,针对幼儿园的校车安全情况、学生伙食费的克扣情况,在媒体问政下都可以得到监督,更好地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