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21年中医助理医师精选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A1A2型题 (-)
1.气虚证和气陷证的鉴别要点在于有无( )。
A.神疲乏力
B.内脏下垂
C.自汗
D.少气懒言
E.头晕目眩
答案: B
解析: 气虚证是指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器组织的机能减退,以气短、乏力、神疲、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气陷多是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指脾(中)气的下陷。气陷无力升举,不能维持脏器正常位置,故觉脘腹坠胀,甚至出现内脏下垂。二者区别主要在于有无内脏下垂。因此答案选B。
2.瘀血致病疼痛的特点是( )。
A.胀痛
B.隐痛
C.刺痛
D.空痛
E.灼痛
答案: C
解析: 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是瘀血致痛的特征之一。以头部及胸胁、脘腹等处较为常见。
3.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首先出现的临床表现是( )。
A.消化道症状
B.贫血
C.出血
D.反复感染
E.高血压
答案: A
解析: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首先出现的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因消化道炎症和溃疡,也会出现呕血、便血及腹泻等。
4.手太阳经和足太阳经在面部什么地方交接?( )
A.目内眦
B.目外眦
C.目上
D.目下
E.鼻旁
答案: A
解析: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5.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的经脉是( )。
A.足少阳胆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阳明胃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手阳明大肠经
答案: B
解析: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头顶最高处)。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脊柱两旁的肌肉),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因此答案选B。
6.新生儿的胸围是( )。
A.44cm
B.46cm
C.24cm
D.32cm
E.36cm
答案: D
解析: 新生儿胸围约32cm;1岁时约44cm,接近头围;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其差数(cm)约等于其岁数减1。临床意义:胸围反映胸廓、胸背的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一般营养不良或缺少锻炼的小儿胸廓发育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反之,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早。
7.慢性盆腔炎和什么疾病鉴别?( )
A.子宫内膜异位症
B.急性阑尾炎
C.异位妊娠
D.卵巢囊肿蒂扭转
E.卵巢肿瘤
答案: A
解析: 慢性盆腔炎需与如下疾病相鉴别:①子宫内膜异位症,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为特征,病程长,与慢性盆腔炎相似。慢性盆腔炎的特点是长期慢性疼痛,可有反复急性发作,经行、性交、劳累后疼痛加重。子宫内膜异位症平时不痛,或仅有轻微疼痛不适,经期则腹痛难忍,并呈进行性加重。腹腔镜检、B超及抗子宫内膜抗体等检验有助于确诊。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有盆腔炎病史,肿块呈腊肠型,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活动受限,卵巢囊肿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常无明显自觉不适,偶于妇科体检中发现。B超可资鉴别。
8.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大肠埃希菌
C.变形杆菌
D.粪链球菌
E.沙雷杆菌
答案: B
解析: 尿路感染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尿路感染性疾病,其中以细菌感染最为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育龄妇女、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及尿路畸形者多发。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比例约为8∶1,超过50岁的男性因前列腺肥大等原因,发病率增高。最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感染占全部尿路感染的80%~90%,其次为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
9.医疗纠纷的处理途径不包括( )。
A.双方自愿协商
B.引起社会舆论
C.申请人民调解
D.申请行政调解
E.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答案: B
解析: 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①双方自愿协商;②申请人民调解;③申请行政调解;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因此答案选B。
10.支饮,饮邪停留的部位是( )。
A.胸肺
B.胁下
C.肢体
D.胃
E.肠
答案: A
解析: 支饮是水饮停于胸膈之间,影响心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症见咳嗽、短气不得卧;肺主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津液输布障碍,症见身体水肿。
11.内伤发热血瘀发热的特点是( )。
A.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舌淡,脉细弱
B.午后或夜晚发热,口燥咽干,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
C.热势或高或低,常在劳累后发热,气短懒言,自汗
D.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E.低热,午后热盛,胸闷脘痞,不思饮食,呕恶
答案: B
解析: 内伤发热血瘀发热证的特点为: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12.体现五行相克规律的治法是( )。
A.金水相生
B.益火补土
C.抑木扶土
D.滋水涵木
E.培土生金
答案: C
解析: 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因此答案选C。
13.导致气消的情绪变化是( )。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答案: D
解析: 《素问·举痛论》:“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因此答案选D。
14.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体现的是( )。
A.小肠泌别清浊
B.大肠主津
C.膀胱气化
D.肾主二便
E.三焦决渎
答案: A
解析: 小肠主泌别清浊,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转输全身;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类经·藏象类》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日化物出焉。”临床上,以“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泄泻,就是“小肠泌别清浊”理论的具体应用。
15.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联系的是( )。
A.皮部
B.经别
C.别络
D.经筋
E.奇经八脉
答案: C
解析: 别络是十二经脉及任、督各分出一支别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支,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16.多用于治疗奇经病症的是( )。
A.原穴
B.络穴
C.八脉交会穴
D.八会穴
E.荥穴
答案: C
解析: 八脉交会穴是指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八个腧穴,原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和“八脉八穴”。临床应用中,八脉交会穴可以单独应用,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如督脉病变出现的腰脊强痛,可选通督脉的后溪治疗,冲脉病变出现的胸腹气逆,可选通冲脉的公孙治疗。
17.用寒远寒体现了( )。
A.扶正祛邪
B.标本先后
C.因人制宜
D.因地制宜
E.因时制宜
答案: E
解析: 因时制宜是根据时令气候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18.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是( )。
A.风、痰、气、郁
B.风、火、痰、瘀
C.痰、热、血、虚
D.虚、火、痰、瘀
E.风、气、血、瘀
答案: B
解析: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的基本病机主要是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本病的病位在于头脑,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其常见病理因素有风、火、痰、瘀。
19.感邪后缓慢发病,称为( )。
A.合病
B.复发
C.徐发
D.感而即发
E.伏而后发
答案: C
解析: 徐发又称为缓发,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徐发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徐发多见于内伤邪气致病,如思虑过度、房室不节、忧愁不解、嗜酒成癖,引起机体渐进性病理改变,不断积累,而逐渐出现临床症状。在外感病邪中,如感受湿邪,其性黏滞重浊,起病多缓慢。正气不足之人,若感邪较轻,正气抗邪缓慢,亦可见到徐发。
20.产后三冲指的是( )。
A.冲脑、冲心、冲肺
B.冲心、冲胃、冲肺
C.冲心、冲肝、冲脾
D.冲脑、冲肝、冲脾
E.冲肺、冲脾、冲肝
答案: B
解析: 产后三冲指的是冲心、冲胃、冲肺。《张氏医通·妇人门》云:“败血上冲有三,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者逾墙上屋,口咬拳打,山腔野调,号佛名神,此败血冲心,多死……若饱闷呕恶,腹满胀痛者曰冲胃……若面赤呕逆欲死曰冲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
21.两颧潮红常见于( )。
A.虚阳上越
B.阳虚发热
C.阴虚内热
D.阳明实热
E.心火亢盛
答案: C
解析: 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①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②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③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是脏腑精气衰竭殆尽,阴阳虚极,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属病重。因此答案选C。
22.脐中到耻骨联合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
B.5寸
C.6寸
D.7寸
E.8寸
答案: B
解析: 骨度分寸定位法简称骨度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的骨度分寸为5寸,用于确定下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23.“稚阴稚阳”说明了小儿( )。
A.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B.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C.年龄越小,生长越快
D.年龄越小,发育越快
E.纯阳无阴,阳常有余
答案: A
解析: 古人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这一生理特点归纳为“稚阴稚阳”。小儿的脏腑娇嫩,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形气未充,又常常表现为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够稳定、尚未完善。
24.牙齿燥如枯石多提示( )。
A.阳明热盛
B.肾气虚乏
C.热盛伤津
D.胃阴不足
E.肾阴枯竭
答案: A
解析: 望牙齿色泽的临床意义为:①牙齿洁白润泽:是津液内充、肾气充足的表现。②牙齿干燥:为胃阴已伤。③牙齿光燥如石:是阳明热盛,津液大伤。④牙齿燥如枯骨:是肾阴枯涸,精不上荣,见于温热病的晚期。⑤牙齿枯黄脱落:见于久病者,多为骨绝。⑥齿焦有垢,为胃肾热盛,但气液未竭;齿焦无垢,为胃肾热甚,气液已竭。因此答案选A。
25.不属于胸痹标实证的是( )。
A.寒凝
B.血瘀
C.气滞
D.湿热
E.痰浊
答案: D
解析: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胸痹发展趋势,由标及本,由轻转剧。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临床表现为胸中气塞,短气;重者则为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临床表现为不得卧,心痛彻背。胸痹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因此答案选D。
26.病人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属( )。
A.哮病
B.肝阳化风
C.肺胀
D.痰饮停肺
E.气胸
答案: B
解析: 望坐形的临床意义为:①坐而喜仰,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等所致肺实气逆。②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体弱气虚。③但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或肝阳化风。④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为精神衰败。
27.拉塞格征阳性的疾病是( )。
A.腰椎间盘突出
B.脑膜炎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颈椎病
E.脑梗死
答案: A
解析: 拉塞格征为坐骨神经根受刺激的表现,又称坐骨神经受刺激征。阳性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等。
28.胃火牙痛,针灸选穴宜加用( )。
A.外关、风池
B.内庭、二间
C.太溪、行间
D.照海、太溪
E.大杼、束骨
答案: B
解析: 牙痛的病位在齿,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手、足阳明经分别入下齿、上齿,故本病与胃、肾关系密切。牙痛的治法为祛风泻火,通络止痛。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为合谷、颊车、下关。风火牙痛配外关、风池;胃火牙痛配内庭、二间;虚火牙痛配太溪、行间。
29.适用于外科半阴半阳证外用油膏为( )。
A.金黄膏
B.冲和膏
C.太乙膏
D.阳和解凝膏
E.生肌玉红膏
答案: B
解析: A项,金黄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适用于疮疡阳证。B项,冲和膏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适用于半阴半阳证。C项,太乙膏性偏清凉,能消肿、清火、解毒、生肌,用于红肿热痛明显之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通用方。D项,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E项,生肌玉红膏活血去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收口,适用于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因此答案选B。
30.下列晕针处理方法有错误的是( )。
A.患者平卧,头部垫高
B.注意通风,保暖
C.予以温开水或糖水
D.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等穴
E.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
答案: A
解析: 晕针是在针刺治疗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当患者晕针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去枕平卧,注意通风及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应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因此答案选A。
二、B1型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