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网友回忆版)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教育思想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答案: B
解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
2.在西方,首开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 )。
A.巴黎大学
B.哈勒大学
C.波恩大学
D.柏林大学
答案: D
解析:
3.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始于( )。
A.18世纪初
B.19世纪初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答案: B
解析:
4.大力提倡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是( )。
A.张之洞
B.蔡元培
C.陶行知
D.张伯苓
答案: B
解析: 题干引述的是蔡元培的教育名言。
5.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是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 )。
A.评价经验
B.整合经验
C.评价结果
D.编辑教材
答案: C
解析:
6.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法律
答案: B
解析:
7.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所体现的价值观是( )。
A.个人本位
B.社会本位
C.英才教育
D.大众教育
答案: B
解析: 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8.“教学相长”出自于( )。
A.《论语》
B.《中庸》
C.《学记》
D.《大学》
答案: C
解析:
9.教师科研应侧重的方面是( )。
A.教师劳动的研究
B.教学组织的研究
C.教学设备的研究
D.教学方法的研究
答案: D
解析: 教育教学研究应侧重的方面是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0.选课制萌芽于德国,真正成型于(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中国
答案: C
解析:
11.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宋代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 )。
A.东林书院
B.万松书院
C.石鼓书院
D.茅山书院
答案: C
解析:
12.作为一种正式的现代教学方法,发现法最早的提出者是( )。
A.布鲁纳
B.洛扎诺夫
C.斯金纳
D.巴班斯基
答案: A
解析: 美国的布鲁纳最早提出了发现法。
13.在1681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的国家是(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答案: C
解析: 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
14.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专业性、创造性、实践性和( )。
A.思想性
B.理论性
C.层次性
D.独立性
答案: D
解析:
15.“君子之教,喻也。”这说明了教师教学的语言应有( )。
A.逻辑性
B.科学性
C.感染性
D.关联性
答案: C
解析: 教师教育学生,要注意运用比喻的方法,这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性。
16.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复杂性、创造性、群体性和( )。
A.专业性
B.示范性
C.自觉性
D.随意性
答案: B
解析:
17.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有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 )。
A.效益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协调性原则
D.层级性原则
答案: A
解析:
18.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依据和( )。
A.核心
B.规范
C.概括
D.归宿
答案: D
解析: 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作用: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是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19.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是高校教师任职的( )。
A.学历条件
B.充分条件
C.必要条件
D.充要条件
答案: C
解析: 高校教师资格是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高校教师资格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0.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是指教育的教育性和( )。
A.社会性
B.政治性
C.文化性
D.学术性
答案: D
二、判断题 (请根据题目内容判断对错。)
1.西方古代的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发展于古埃及和古印度。(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西方古代的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2.《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中世纪大学是专业教育机构,其教学内容主要是文、法、医、神。(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早期中世纪大学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和神学。
4.欧洲中世纪大学的雏形是求学青年按照籍贯组成的同乡会。(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求学青年的团体和学者们的团体组成的一种比较紧密的“组合”,是中世纪大学的雏形。
5.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数量上已进人大众化阶段。(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数量上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6.在美国,1862年生效的旨在通过赠地建立农工学院以培养农业和机械工程技术实用人才的法案是《林肯法案》。(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1862年生效的旨茌通过赠地建立农工学院以培养农业和机械工程技术实用人才的法案是《莫里尔法案》。
7.我国古代“政教合一”和“学在官府”的现象说明了政治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政教合一”和“学在官府”的现象体现了高等教育受到了政治的制约。
8.我国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四级。(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我国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9.班级授课制最初是由夸美纽斯创立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0.对高校教师专业的素质要求主要表现在专科教育和教育专业两方面。(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对高校教师专业的素质要求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
三、简述题 (-)
1.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如何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
答案: 德与才的关系也被称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许多历史时期,都一直把“德才兼备”作为选拔干部的标准,既要有无产阶级的革命觉悟又要有做好革命工作的实际本领,即要“红透专深”。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也以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为目的。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德与才、红与专、政治与业务是不能偏废的。
在德与才的关系中,首先是德统帅着才,决定着才的方向和现实的意义。一个才智很高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品德为其导向,这样的才智就很难有积极意义。一个人的才智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人的品德也对其才智有某些依赖性,尤其是要以一定的知识与文化作为基础。如果一个人对品德规范缺乏认识,分不清善与恶、对于错、美与丑,那么他的品德水准想必不会高,社会上的许多恶习劣行往往都是出于愚昧与无知。
解析:
2.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2)师生双方在教学方法体系中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
(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解析:
3.怎样理解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一职能?
答案: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途径:人员培训、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图书仪器开放等。
一方面,高等学校通过技术服务,解决经济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革新、设备改造、科学管理等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高校还将某些新科学、新发现直接转化为技术,引发新的产业,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结构与模式。
解析:
4.简述高校教师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其中某一方面淡淡你准备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答案: (1)教师教学评估的要素主要包括:①教学准备程度;②教学态度;③教学方法;④教学内容;⑤教学效果。
(2)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做好教学准备。教学的准备程度包括教案的规范程度,教学目的的明确程度、重点和难点的突出程度等。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收集教学资料,为上课做准备。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解析:
5.高校教学中必须全面贯彻教学原则,请结合所任教学科或所学专业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论述。
答案: 高校教学原则是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高校教学原则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6)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7)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6.在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这表明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重要政策之一。
请谈谈你对新时期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看法,并阐述如何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素质教育。
答案: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道德和观念上产生了错位与倾斜。主要表现为:政治素质薄弱;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生活追求新潮和安逸享乐;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注重综合能力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基本职能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说,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动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现实的。
(3)教学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
①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等提高道德文化素质。学校应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三下乡”活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②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专业素质。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结构,要特别重视抓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成为使学生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和加强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