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文字
2020年6月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是( )。
A.认知
B.需要
C.客观现实
D.个性
A.B、D三项属于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解析: 客观现实是指存在于主体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C项正确。
A项,认知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
B项,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的状态。它体现了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D项,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心理现象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 )。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本能活动
A.C、D三项为干扰项。
答案: B
解析: 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大脑的反射活动分为三个主要的环节,即开始环节、中间环节和终末环节。心理现象在反射的中间环节产生,为反射始端的外界刺激所引起,同时反映外界事物,并对反射终端的反应活动具有调节作用。B项正确。
3.学生在小学时期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而中学时期抽象思维发展较快。这体现了学生心理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 B
解析: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主导地位。题干中,学生的思维在小学和中学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思维特征,体现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B项正确。
A项,心理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是有次序的,是不可逾越的、前进的或倒退的。不符合题意。
C项,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而是以不均衡的速度向前发展的。不符合题意。
D项,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不符合题意。
4.老师对学生说:“今天课堂作业全对的同学可以不做家庭作业了。”老师的做法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弱化
D.负弱化
答案: B
解析: 负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令其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提高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做家庭作业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厌恶刺激。教师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法,促使学生课堂作业全对的行为增加,这种做法属于负强化。B项正确。
A项,正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给予奖励),从而提高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为干扰项。
5.小明看到有人摔倒会绕开走,看到教室杂乱会暂时离开。这种行为属于( )。
A.消退
B.回避条件作用
C.逃避条件作用
D.强化
答案: C
解析: 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提高。题干中,当厌恶刺激出现,小明通过绕开或离开,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的这种行为属于逃避条件作用。C项正确。
A项,消退是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不符合题意。
B项,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出现时,有机体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会提高。不符合题意。
D项,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不符合题意。
6.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答案: D
解析: 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题干中,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这两对相类似的词语属于刺激的分化。D项正确。
A项,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不符合题意。
B项,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不符合题意。
C项,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不符合题意。
7.下面哪个理论为改变差生提供了依据?( )
A.加涅的学习条件论
B.孔子的差异心理思想
C.韦纳的归因理论
D.桑代克的试误说
答案: C
解析: 韦纳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教师可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认识,提高学习动机水平。韦纳的归因理论为改变差生提供了依据。C项正确。
A项,加涅的学习条件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将外部输入的信息转换为记忆结构和以人类作业为形式的输出过程,要经历接受神经冲动、选择性知觉、语义性编码、作业等阶段,反馈及强化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受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条件制约。外部条件主要是输入刺激的结构与形式,内部条件是主体以前习得的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能力等。不符合题意。
B项,孔子的差异心理思想认为,由于先天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心理上就成为智力、能力、性格、志向以及学习态度与专长等方面的差异。不符合题意。
D项,桑代克的试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牢固的联结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不符合题意。
8.下列不属于影响课堂管理因素的是( )。
A.教师的领导风格
B.班级的规模
C.班级性质
D.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答案: D
解析: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规模、班级性质和对教师的期望。D项不属于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故当选。
9.课堂中的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是( )的结果。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课堂气氛
D.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答案: B
解析: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群体压力是指已经形成的群体规范或其他因素对其成员的行为所具有的无形约束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其中,规范压力下的群体除了具有信息性影响力外,还能够利用“规范性社会压力”来说服个体从众。B项正确。
A项,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C项,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是课堂管理的核心因素,也是课堂活动中的着眼点。不符合题意。
D项,课堂中的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中主要的人际关系。不符合题意。
10.一位教师非常注重反思,经常会想“同事们怎么看自己?”“领导觉得自己干得怎么样?”这名教师目前属于( )。
A.关注学生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虚拟关注阶段
答案: B
解析: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其中,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题干中的教师属于关注生存阶段。B项正确。
A项,处于关注学生阶段的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不符合题意。
C项,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总是关心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不符合题意。
D项,叶澜等人从“自我更新”取向的角度,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其中,处于虚拟关注阶段的一般是师范学习阶段的学生,他们开始思考对合格教师的要求,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某些经验,对教育理论及教师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有了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不符合题意。
二、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1.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二者的共同点有( )。
A.承认教育和生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B.承认教育对改造生活的重要作用
C.认为生活含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D.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E.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答案: ABC
解析: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相同点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两者都承认教育和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反对将教育与生活分离;认为生活含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承认教育对改造生活的重要作用。A、B、C三项正确。D、E两项均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中的思想,不是两者的共同点。
2.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
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C.教育现象各内部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答案: BD
解析: 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两条:第一,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第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关系。B、D两项正确。
3.从层次结构来分,学校教育的类型有( )。
A.泛读教育
B.高等教育
C.学前教育
D.中等教育
E.初等教育
答案: BCDE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①学前教育;②初等教育;③中等教育;④高等教育。B、C、D、E四项正确。A项为干扰项。
4.教师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措施主要有( )。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B.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体验成功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答案: ABC
解析: 教师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②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A、B、C三项正确。
5.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
A.班级组织建设
B.班级教学管理
C.班级制度管理
D.班级活动管理
E.班级目标管理
答案: ABCD
解析: 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教学管理、班级制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A、B、C、D四项正确。E项,班级目标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模式。不符合题意。
6.下列活动中属于群众性活动的有( )。
A.演讲比赛
B.书法兴趣小组
C.公益活动
D.参观科技馆
E.调查访问
答案: ACDE
解析: 群众性活动是一种面向多数或全体学生的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群众性活动主要包括举行各种比赛、社会公益活动、报告、讲座、各种集会,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旅行,制作墙报、黑板报等。群众性活动也包括传统节日活动和历史纪念日活动、文体活动等。A、C、D、E四项正确。
B项,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活动以自愿组合为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书法兴趣小组属于小组活动。不符合题意。
7.根据方法论的不同,教学研究可分为( )。
A.基础研究
B.定性研究
C.定量研究
D.应用研究
E.开发研究
答案: BC
解析: 根据方法论的不同,教学研究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是根据研究者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一现象变化过程和变化原因,是侧重于研究对象的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定量研究是指对事物属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从而判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B、C两项正确。
A项,基础研究是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研究,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不符合题意。
D项,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不符合题意。E项,开发研究是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寻求更明确的、具体技术的表现形式为目的,以具有实施价值的规划、对策、方案、方法、程序等为成果。不符合题意。
8.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有(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学生发展
D.文化因素
E.科技革新
答案: ABCDE
解析: 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和学生发展。A、B、C、D、E五项正确。
9.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
A.领导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引路人
E.管理者
答案: CD
解析: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②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C、D两项正确。
10.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属于( )。
A.经验性课程
B.综合性课程
C.三级管理的课程
D.学科性课程
E.实践性课程
答案: ABCE
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以下几点性质:①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③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④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A、B、C、E四项正确。
11.教学反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表现为( )。
A.激励作用
B.调控作用
C.媒介作用
D.预测作用
E.强制作用
答案: ABCD
解析: 教学反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教学信息和分析教与学的状况,并做出相应反应的教学行为。教学反馈具有激励、调控、媒介和预测的作用。A、B、C、D四项正确。
12.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有( )。
A.德育方法
B.德育环境
C.教育者
D.受教育者
E.德育内容
答案: ACDE
解析: 德育过程是诸多因素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构成德育过程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A、C、D、E四项正确。
13.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E.学生成绩的评定
答案: ABCDE
解析: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程序:①备课;②上课;③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④课外辅导;⑤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A、B、C、D、E五项均正确。
14.科学课上,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观察自己养的蚕宝宝,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并在全班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
A.参观法
B.演示法
C.讨论法
D.讲授法
E.陶冶法
答案: BC
解析: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教师让学生分组观察自己养的蚕宝宝,运用了演示法;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运用了讨论法。B、C两项正确。
A项,参观法是指教师组织或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不符合题意。
D项,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不符合题意。E项,陶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具有积极情感体验的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行学习,并接受熏陶和感染的教学方法,如欣赏教学法等。不符合题意。
15.下列关于讲授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可分为讲述、讲解、讲答、讲读四种方式
B.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C.注意启发
D.讲究语言艺术
E.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答案: BCD
解析: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主要方式。运用讲授法时,如果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则是注入式教学方法。如果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则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方法。A、E两项说法错误。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①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②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内容,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③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④教师要组织学生听讲。B、C、D三项正确。
三、判断题 (根据题意判断出答案对或者错。)
1.核心课程是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主题而编制的课程系统。(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核心课程是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主题而编制的课程系统,实质上它是活动课程的发展。题干说法正确。
2.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载体和具体化。(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课程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题干说法错误。
3.中国近代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我国的教学活动采用班级授课模式。这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题干说法正确。
4.诊断性评价主要针对学习上存在问题障碍的学生,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它包括各种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学习疑难所在的考试,以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其目的是更好地组织后续的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诊断性评价针对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题干说法错误。
5.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的状况而提出的。(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A
解析: 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分量、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这一原则的提出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的状况。题干说法正确。
6.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检验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德育目标不仅决定着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题干说法错误。
7.不同教育阶段,其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不变的。(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不同教育阶段,其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由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决定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教育工作者应该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工作重点。因此,不同教育阶段,其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有变化的。题干说法错误。
8.评价一个班集体的好坏,主要是看班里的学习风气如何。(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而舆论与班风并不等同于学习风气。题干说法错误。
9.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者要用探究学习取代接受学习。(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只要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的,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这种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探究学习是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在探究学习中,如果学习者是被动的,学习材料对学习者来说是没有心理意义的,那么这种学习就仍然是机械的、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各有优缺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者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认识和发展过程。题干说法错误。
10.“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明学生具有向师性。(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B
解析: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意思是丝放入青色染料里就变成青色,放入黄色染料里就变成黄色。这句话强调了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品德、人格等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说明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具有向师性是指学生入学后,会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他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并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及行为举止的楷模。题干说法错误。
四、填空题 (请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填空。)
1.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个体获得发展。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间接性与高效性。学生主要学习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简捷性与概括性。学生通过学习间接知识,可以减少探索的时间,避免探索的弯路,尽快地掌握人类的文化精华。
(3)交往性与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具有实践的性质。
(4)教育性与发展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可以掌握知识,提高认识。掌握知识与提高认识的过程伴随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5)引导性与指导性(有领导的认识)。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有效地达到认识的目的。
2.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过程。
解析: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过程如下。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远期的三种;目标的提出应该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对学生的教育过程。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评议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教师可通过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等方法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
3.简述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解析: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来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课堂提问应具有准确性、针对性、量力性、启发性和思维性,基本要求如下。
(1)合理地设计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6)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4.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在勉励广大师生的讲话中,提倡做“四有好老师”。简述“四有好老师”是指哪“四有”。
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做“四有好老师”,“四有好老师”主要指以下四个方面。
(1)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2)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3)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4)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5.在一次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讨论会上,教师们积极发言。王老师说:“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文体活动,多上文体课。”李老师说:“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的考试。”
问题:
请运用素质教育的知识,分析老师们的发言。
解析: 王老师的观点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误解,片面地理解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一方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多开展文体活动,多上文体课”的确能促进学生体育和美育的发展,但忽视了智育、德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李老师的观点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一方面,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利。考试是一种教育手段,是评价、检查学习效果、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运用得法可以促进、激励学生学习。素质教育与考核是不矛盾的,素质教育是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考核是方法,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两者之所以产生矛盾,是因为考核的方法过于单一、过于功利,把考试当成了目的。另一方面,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冲突。素质教育同样包含考试、应试、对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追求等教育事实和教育元素,考试和应试与素质教育以及提高人的素质之间并不必然具有对立性。教育既是一个共时性的整体,又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素质、考试既分别是教育这个整体的组成成分,又分别是教育这个过程的基本环节。教育及其过程,既包含素质,又包含考试,它们与其他一些要素和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教育,它们在客观上是不能分离的。
6.有些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这样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发挥,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同学们你争我抢地换座位,自由学习的气氛洋溢在整个教室。
问题:
对于案例中的现象,你怎么看?请运用教学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我认为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等进行综合选择。案例中的教学现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案例中的老师表面上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老师仅仅让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让他们自由发挥,而没有说明学习的目标、重点、要求等内容,这只是一种表面形式上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起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帮助、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案例中的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改的理念,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出现学生你争我抢地换座位问题,使学生学习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最后,部分教师刻意追求自由学习的氛围,忽视课堂教学效率。随意换座位有悖于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利条件;不良的课堂秩序则会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案例中的部分老师过于刻意追求让学生自由发挥,而没有强调课堂秩序,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五、简答题 (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1.依法执教是在教师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解析: 依法治教方略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_______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解析: 适龄儿童少年;强制性;免费l生;普及性
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有坚持知和行的统一、坚持_______和_______的统一、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坚持_______和_______相结合、坚持_______和_______相结合。
解析: 动机;效果;个人;社会;继承;创新
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自我评价法;学生评价法;社会评价法
5.教育的本质属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解析: 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